從小到大,我們被訓練到要把所有事情都做「對」。哪怕只是寫字的筆順錯,也要改正重來;當我發現別人做的事情,和「標準」不乎的時候,我們會批判,甚至咄咄逼人,誓要把一切「重回正軌」。
「標準」與「正統」這種東西,從小植入身體之中。可是這基因,卻在近期來了一場翻天覆地的革命。
至於我,也是典型的亞洲人吧?我習慣了對別人 (下一代) 我自己有要求,在哪裡也好,我總覺得做對是基本,不覺得需要特別去讚賞。隨著日漸長大,我還不自覺提升對自己和對其他人的要求和期望。縱然難度越來越高,我也沒有清楚說明當中要注意的事項,可是我還是深信「做對是應份的」。
這大概也是出於一份「恨鐵不成鋼」的心情。我們擔心後遭遇困難,波折重重,所以希望盡全力去裝備,好讓以後能走上「對的路」,生活好一點。自己曾經錯過的,也盡量避免在下一代身上再發生。這是我們向下一代展現的「愛」。但下一代期待的「愛」,好像有點不相同。
孩子自覺自己有能力處理問題,也努力的做好,可是父母還是一次又一次的提升難度,直至到自己做不到為止。更不忿是,無論如何都不會有半句讚賞和認同的!
最後結果就是,我們逃避和對方對話,逃避分享生活小事,逃避「愛」。我們傳給下一代的,就只有焦慮和緊張。我們都變得怕犯錯。或許我們比外國人更願意花資源投資在孩子上,或許我們總覺得他們不太理會孩子。
為甚麼會容忍孩子不斷犯錯?什麼都丟給孩子自己搞掂?
但不知何故, 人家的孩子長大後總看起來快快樂樂,輕鬆自在,也充滿信心。 這一代我們的父母,卻總是愁眉苦面,做甚麼都是畏首畏尾,更莫講夢想。人到中年,難得可以學習犯錯,學習放過自己,學習放過下一代。期待著未來的日子,大家都能勇於接受新事物,容得下未知的錯誤,從此放得過自己。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