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設定框架就像選擇題》

一場大雨過後,有人看見天上的彩虹,有人則看見滿地泥濘。你的焦點決定你的人生,而語言中的框架,能幫你調整你的焦點。


框架,其實就是一個範疇;設框,就是設定一個範疇,讓聽者把注意力和焦點都集中到你所設定的範疇的一種說話方法。你的焦點在哪裡,你的收穫就在哪裡。而影響一個人焦點的方法,就是設框。

設框不僅對別人有用,也會對自己產生影響。你自己的人生活得如何,很多時候取決於你問了自己什麼樣的問題。

那些失敗者會問:


「為什麼這事會發生在我身上?」

「為什麼老闆這麼討厭我?」

「為什麼我總是做不好?」


留意到嗎?這些問題的焦點全都在負面的事情上。而成功者就不一樣,他們的自我對話是這樣的:


「這件事教會了我什麼?」

「我怎麼做別人才會喜歡我?」

「我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一位父親讓他的孩子把不遠處的一塊石頭搬過來,可是石頭太大了,小孩的力氣小,所以搬不動。他只好過來跟父親說他搬不動。他父親問他:「你盡力了嗎?」他想了想,好像還沒盡全力,於是他再次使出了渾身的力氣,最終還是沒能搬起石頭,孩子沮喪地對父親說:「我已經盡全力了,我真的做不到!」


這時父親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你真的盡力了嗎?我一直就在你的旁邊,你都沒有請求我的幫助,你這叫盡力嗎?」

小孩所說的盡力,是盡一己之力。而父親的盡力,還包括除自己之外的其他力量。一個人能走出自己的框架,自然有用之不盡的資源。通過語言讓一個人從某個框架中走出來,這種方法叫「破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