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所以異於禽於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 — 《孟子.離婁下》
不過是現代科學的版本,科學家扭盡六丑,用各種實驗揭示動物的思維能力。藉此與人類比較,人類也不一定勝過動物。
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時,民情還不大接受人類和動物有共同祖先(當然現在還有很多人接受不了),所以他在書末含糊其辭,只暗示理論對會人類起源的問題有所啟示。後來再發表《人類與動物的情感表達》,才藉著比較動物和人的表情,側證人類和動物的共同起源。
很多人接受不到的是,自己跟其他動物,真的並非截然二分,而只是程度問題。這樣令他們心中的「人禽之辨」不成立了,然後就覺得人好像甚麼壞事都能做了。(雖然其實沒有這些研究主張,反正歷史上人們甚麼壞事都做得出啦。)
其實他們只是思想簡單,想得過分直接、邏輯跳步。(咦,真的好像不比動物好多少)
反而二千年前孟子就已經很清楚,「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人跟禽獸並不真的有那麼大差異,而我們珍重的「人禽之辨」,並非必然擁有(所以「庶民去之」,小人讓自己活得與禽獸無異),是要靠每個人主動「存之」的。
人類思維的本能,是由跟其他動物擁有共同祖先時就開始產生,並逐漸發達。人類思維能力(廣度或深度)也許比其他動物強(觀乎書中實驗的比試結果就未必了),但這是程度只別而非本質之別,其他動物或多或少也有我們的這些能力,只是通常簡單一點。所以人類思維的盲點,往往可在動物實驗中發現類似版本。
我們的本能,無論好壞,都是在這段演化歷程中累積得來。而人類擁有較強的思維能力,尤其是自我觀照、反省的能力,讓我們有建立道德的可能。就像孟子那番話所言,「行仁義」(做出看來合乎道德的行為)是禽獸都做得到的事(如狗和海豚救人的例子),「人之所以異於禽獸」的是我們「由仁義行」,君子是「出於道德理性的判斷」去做(正確的)事。
所以「庶民去之」讓自己活得與禽獸無異的,並不在於他們做事不道德,而在於他們只是憑自己的本能去決定怎樣做事。就算他們最後做了合乎道德的事,因為只憑本能去做(即所謂「鄉民正義」),其實沒仔細考慮是否真的合乎道德,所以和禽獸(例如狗和海豚救人)無異。(狗的本能可以咬賊人,也可以亂咬無辜的人,鄉民亦如是。)
所此可見,所謂「人禽之辨」不在於動物無思維,而在於道德理性、在於發揮人類自我反省的新本能,去檢視自己的言行是否真的合乎道德、有益於人。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