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體驗和感受會讓人永遠記得》

「旅程無非兩種,一種只是為了抵達終點,那麼生命便只剩下生與死的兩點。另一種則是把視線與心靈投入沿途的風景與遭遇,那麼他的生命將會豐富無比。」


看似講人生的旅程,其實一般的旅行也不正是如此嗎?


年輕時出國遊玩,人常會盡可能的在有限的時間內,塞入所有可以達到的景點。晚上回到旅館,打起勾勾,所有想看的地方都看到了。完成任務,很好的一天。年歲漸長,會逐漸對這樣的旅行覺得乏味。旅行不是「到」了就好,而是在前往的過程中以及在該地發生了什麼事。


你會發現,旅行最後記得的,往往不是你到了巴黎鐵塔、淺草神社,證明自己到此一遊。而是途中發生的,沒有意料到的事。譬如用餐時,跟旁桌它國旅人的對談。或是路上看到一隻超級可愛的小花貓。


甚至一些當下令人覺得超級不順的突發狀況,譬如遺失車票,錯過航班,與同行者失散等等。往往變成最讓人回味的事。


人生也是這樣。


年輕時,人往往傾向追求功名。以累積金錢,以更高的職位為目標。所有在這條路上的妨礙都需要掃除。犧牲睡眠時間、不顧用餐品質,就為了達到一個目標。年歲漸長,也可能會開始對這樣的人生感到乏味。累積到第一個一千萬後,下一個五千萬呢?當經理之後,下一步呢?


人生可以有永無止盡可追尋的目標,就像這世上有探訪不盡的景點。重點不在於搜集與到達,而在於找到一個有意義的過程與路途。


「在人生下半場,要從追求職場成功轉向追求價值與意義。旅行亦然,人生苦短,應該追求有意義的旅行。」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