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影響一個人長大後如何面對身邊的人、事、物真的很深遠。當我們還是孩子時,內在世界只有自己,外在世界所迎面而來的,都是無可掌控之事,這會讓我們不曉得發生什麼事,能仰賴的就是爸媽的反應與解釋。以從小貧困的家庭為例,孩子和爸媽對於有一餐沒一餐的生活擔憂,是非常實際的,也會引發原初焦慮。
但是根據爸媽的反應,可以衍生底下五種狀況:
1. 安全型家庭
爸媽同心協力,讓孩子仍然感受到:「不用太擔心。就算沒錢,我們也會一起找方法度過。」
當爸媽能用建設性、積極的態度與孩子相處,也能對孩子坦白現況不欺騙;爸媽有情緒時,也能夠好好說明與澄清。那麼孩子對於生活貧困的狀況,就不會太擔心。
2. 警覺型家庭
家中的氛圍是爸爸每天工作二十小時,然後疲憊地癱在沙發上。媽媽不斷強調爸爸的辛苦,因此要花任何一毛錢,都會感到不安,時時刻刻警覺著要花錢的可能,甚至孩子需要學費時,還會對孩子嘮叨以後要還錢。那麼,孩子會感受到沒錢的極度恐懼,也很自然地想要去賺錢,甚至會覺得家中沒有錢就沒有愛。
3. 批判型家庭
沒錢時,家中就會出現暴力。爸爸酗酒、媽媽和孩子被毆打,不論爸媽都說:「再沒錢買下一餐,我就要離開這個家。孩子只是累贅!」對孩子來說,他會感受到自己永遠不夠好。他在未來花每一分錢時,都會記住自己被當作多餘的,他也會努力地證明自己的價值。對孩子來說,他可能成績很好,但他就像處在完美主義中那個全黑的世界,爸媽只會挑剔和批評。他需要不斷維持自身的價值,不敢停下來休息。
4. 忽略型家庭
爸媽賺自己的錢,不太理會孩子。孩子即使有需要,爸媽也當作沒聽到。對爸媽來說,自身都還處在極為匱乏的狀態,沒有心力照顧孩子。
孩子看到爸媽一離家就是好幾個禮拜,即便有些相處快樂的時光,也很短暫,爸媽就又要出去賺錢了。他是所謂的鑰匙兒童,沒有人陪伴他。他會自己上學、自己讀書、自己玩遊戲。這份孤獨感驅使他向外尋求情感的支持,但在關係中,他也總是擔心對方會離去。
5. 解離型家庭
爸媽頹廢地在家喝酒,家裡窮就窮、髒亂就髒亂,沒有人在照顧這個家。孩子從小就是被放任的,他不會感受到爸媽的忽略。他感受到的是爸媽的無功能,因為他看到的是他們連自己都照顧不好。對孩子來說,他學習到的可能是擺爛,因為爸媽總是一副放棄的態度。他的人生從來沒有一個積極的榜樣可以仿效學習。他也可能就是沉迷於電動,不在乎外在的一切。
上述五種照顧者的狀況,決定了孩子面對窮困的態度,以及可能用什麼方式面對他接下來的人生。第二種到第五種狀況,孩子面對窮困時,會從擔心沒飯吃的原初焦慮,轉變成沒錢會家庭失和,家中會有暴力、痛苦和寂寞的複雜型焦慮。傷痛的記憶會隨時間遺忘,但感受會殘留下來。生命的苦永遠不會隨時間消失,只會隨時間累積酸澀,到了某個時刻,讓人再也不想接受那份苦。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