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原諒的四重途徑》

原諒有時是一個相當複雜的過程,如果有人正努力想原諒造成重大痛苦及創傷的來源,上述兩個資源對他們或許有用。其中也提到我們可以怎麼請求寬恕,同時學習原諒自己。下面所述的是四重途徑的基本步驟,結合上神經科學的最新研究。 


1. 說出你的故事


寬恕必定要從面對真相做起。你可以把發生的事寫在日記裡,或是告訴信得過的朋友。說出你的故事也有助於你整合意識中的記憶,緩和部分情緒反應。把這件事情想像成你在看一齣電影,有助於療癒傷痛的回憶,並避免二度創傷,這麼做也能減少觸發腦神經產生壓力反應的機會。由伊森.克羅斯(Ethan Kross)與同仁提出的一篇科學草案(scientific protocol),建議用以下方式回想你的經歷:


閉上眼睛,回到你經歷情緒的現場當下,在心中觀看當時的場景。現在後退幾步,離開現場,從一段距離之外觀看事件發生,看看事件中的你自己,也就是遠處的那個你。觀看事件的進行,假想它再度從頭發生在遠處的那個你身上。觀察遠處的那個你。 


2. 指出傷痛


事實就是事實,改變不了。但這些經驗造成強烈的情緒和痛苦,這就有必要清楚指明。看著事件在遠處的你身上發生時,設法理解他/她的感受。

他/她為什麼有那些感受?造成這種感受的原因是什麼?傷痛要是還很新,問問自己:「這件事十年後還會影響我嗎?」傷痛要是已有年歲,問自己是想要繼續背負這份痛苦,還是想要從痛苦煎熬中獲得解放。 


3. 給予寬恕


寬恕的能力源自於明白彼此有共通的人性,並且承認因為我們都是人,難免會互相造成傷害。對於傷害你的人,你能不能接受他們的人性面,接受他們會傷害你,很可能是出自於自己的痛苦?


要是能接受你們有共通的人性,你就能放下自認有權利復仇的想法,從報復轉向療傷。我們也會明白,傷害有時候是多重方向的,尤其是在親密的人之間,我們往往必須一面原諒,一面請求原諒,接受我們自己在人生連續劇裡扮演的角色。 


4. 修補關係或放下關係


原諒某人以後,你必須做出重大決定,看你是想修補這段關係,還是放下。假如創傷深重,關係一定無法回復到從前,但有可能產生新的關係。

選擇修補關係,復原家庭或群體關係,我們也會從中受益。選擇放下關係,我們可以繼續向前,尤其若是能衷心祝福那個傷害過我們的人,明白他們無非和我們一樣,只是希望人生離苦得樂。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