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環境的影響,並不會在我們的意識中,覺得是造成焦慮的原因,但其實影響我們最大的,通常是主要照顧者的態度。當照顧者的情緒受到波動而嚴重影響孩子時,孩子也會產生模糊的負面情緒。這是一種更複雜的感受,因為難以描述。不光是身為小孩沒有語言描述,還有因著感受到照顧者的焦慮,讓孩子也對周遭環境的人事物都貼上一個危險的標籤,而在心中蒙上一層不安的感受。
而被蒙上的情緒,大多被冷落在一旁。人一旦喪失熱情,從此變得不敢冒險,這反而讓他的人生停留在原地一輩子,動彈不得。他雖然二、三十歲了,但思維仍停留在五歲到十歲,因為那時候爸媽強烈地告誡他這些規範。小小的他,也就照著這條路走。一有自己的想法就被爸媽駁回,一有負面情緒就被責備,一有踰矩的行為就被懲罰。他沒有自己。人原本擁有的自主性和求知欲被壓抑。在學校盡可能安靜,不提意見。工作選擇爸媽期待的 職業。
在伴侶相處中,不敢說出自己的需求。他的生活了無熱情,因為那都不是他想要的。他正在成為一個不是自己的人。但「不去想」不等於「能放下」。「不去想」是盡可能壓抑內心的想法,並掩蓋現實的發生。「能放下」是理解現實後,接受事情必然會有不好的一面。雖然失落,但體悟到失落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