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賺別人學費的人》

什麼是學費?就是為了學到某種東西而花費的金錢。為了學習而支出,聽起來真是理直氣壯,合情合理。


但投資人為什麼要冒然進場?

有什麼原因要急著進場?

有什麼理由要進場才能學?


當前人累積的金融知識與投資智慧,在一本幾百塊的書中唾手可得,為什麼不去讀呢?


非要下場之後,以幾萬幾十萬甚至幾百萬的虧損,換取早已在書中寫成一段文字的心得呢?


然後以「學費」兩字,合理化這些「支出」。其實這些學費根本是浪費。


投資人輕忽對待自己的金錢,也不用怪它離你而去。


我一直很訝異為什麼有那麼多人鼓勵以「繳學費」的行為學習金融知識。在沒有準備之前進入市場,是一種自殺行為。一個沒有防備的投資者,將被兩種人剝削。


第一是金融服務業。因為這些新手常常不知道費用的殺傷力,在購買金融產品方面的支出相當大方(甚至錢少也很大方,譬如那些每月1000到3000買某些金融商品的就是)。


讓金融業者,輕鬆從你的身上刮下一層肥油。其減肥功力,將媚登峰等業者遠遠拋在腦後,只有抽脂手術可堪比擬。而且最特別的是,這些投資人瘦到形銷骨立還不自知。


第二種是投資界中的老手(或是老千)。他們就專門騙這些新手就夠了。


從1929年Alfred Cowles踏出關鍵的第一步,開始搜集個股成交價格資訊,整理成歷史圖表以來,人們終於逐漸對金融市場能帶來怎樣的報酬有些許的掌握。近80年來,一位接著一位的財金學家,在這領域繼續探索,終於將股市投資從充滿迷信與投機的世界中拿出來,將其立足於科學觀點之上。


當代許多投資人,甚至可以說是大多數的投資人,卻仍選擇待在金融界的蠻荒時代,使用那些憑直覺、憑一些毫無理性根據的方法來選股和預測市場的方法。他們不可能也不願意回到沒有抗生素和沒有電腦的年代,但在金融知識方面,卻甘願倒退一世紀。


大多人知道地面看起來是平的,但只要看一下地球的衛星圖,就知道地球是圓的。大多人以為選股能力和預測市場能力是存在的,卻不願意去看一下科學證據,這些能力到底存不存在。


在金融世界裡,很多人的腦中,地球仍是平的。而且很糟糕的是,甚至很多在本業本行受過科學訓練的人,居然在金融投資方面,完全放棄的科學想法,去相信沒有根據的說法和直覺。


一個知道結構力學的土木工程師,一個知道邏輯運算的電腦工程師,一個知道開下去的藥都是實證有效的醫生,這些應用科學來謀生的人,卻把自己的投資建立在玄學之上。


為什麼?我也不知道。


投資唯一應該交的學費,是去買投資正典所花的金錢和上網看財金論文所花的費用。這些讓你學到東西的代價,也才有稱其為學費的資格。其它,全都是損失與浪費。沒有人可以說自己已經知曉所有該具備的知識,但在沒有投入相當的時間與精力建立起金融知識之前,就貿然進入市場,和沒爬過5000 米以上的山就要去爬聖母峰,是一樣愚蠢的行為。金融市場的詭譎多變,豈會輸給登頂路上的驟風乍寒。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