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對理性和均衡的反思》

一言以蔽之,反射理論解釋了投資者與市場的聯動關係:投資者依據不對稱的資訊形成對市場帶有偏見的預期,並作出相應的投資決策;這些決策會進一步改變市場原有的發展方向,形成新的資訊,並反射出一種新的市場形態。索羅斯認為,這些不同的投資偏見和異像是驅動市場的源動力。當投資偏見趨於零散時,市場呈現出趨於均衡的狀態;當投資偏見形成方向性的積聚並從而產生蝴蝶效應時,市場的狀態會發生方向性的改變,並最終在趨勢衰竭時產生反轉。


謬誤性與反射性


謬誤性與反射是反射理論的兩個核心概念。索羅斯認為人正確地理解世界是不可能的,人對於市場的理解總是具有錯誤性的或被扭曲的-這是謬誤性的含義。正因為這種謬誤性(偏見)的恆久存在,人的行為也時常是非理性的-這是反射性的意義。比方說,認定一個孩子是壞孩子會真地塑造出壞孩子。其實,對認知偏見的理解很容易,因為世界的複雜性已然超出了人類理解的能力。然而,由於人們對於確定性的虛妄的追求,反射性被忽視了(反射性導致不確定性)。


市場總是錯的


其實,凡思維存在的地方,偏見就存在,反射性就存在,不確定性就存在。作為市場的參與者,人的思維和行動會以兩種互動的方式影響市場「認知功能和操控功能」。認知是人們理解市場的過程;操控是人們試圖將市場向對我們有利的方向改變的過程。這兩種功能將人類的思辨與現實以一種相反的方式聯繫在了一起,在認知過程中,現實影響了參與者的觀點;相反的,在操控過程中,人的動機影響了現實。當這兩種過程可以獨立運行時,認知可以產生知識,操控可以產生期望的結果;相反的,當兩種功能同時運行時,他們互為自變量與因變量,他們將被互相影響和扭曲。這是市場無效性的根源。通俗的說,就是本來事情不是那樣的,大家都預測事情會是那樣的,結果改變了事情的發展過程,導致事情真的向著預測的方向發展了。


在這種情況下,雖然結果也是事實,但它卻不能作為判斷參與者的思想是否正確的獨立標準,因為它依賴參與者想什麼和做什麼。因此事實的內容包含了參與者對事實的認知。


在這裡,因果鏈並不是直接從事實導向事實,而是從事實到認知,再從認知到事實。如果在事實和認知之間存在某種對應(correspondent)或等價關係的話,這當然不至於會產生任何難以剋服的障礙,不幸的是這種假設無法成立,因為參與者的認知所涉及的不是事實,而是一種本身取決於參與者認知的情景,因此不能看作是事實。


反射理論為我們塑造了一個由偏見主導的無效的市場。要成為一個成功的投資者,我們無需擁有預測市場走向的特技。我們所需要的,是獨立思考並順應趨勢的能力。趨勢是無法阻擋的,不要嘗試改變它。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