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邊緣人革命》

革命本質是社會性的精神崩潰。


革命家為何會變成暴君,和大量玩女人,我想答案是很清楚的,因為革命的過程太過痛苦,也太過困難凶險。不論是列寧,不論是孫中山,不論是斯大林,不論是毛澤東,我們都說這些人是魔頭,可是他們的人生都是充滿不幸和悲傷,而且也沒有得到任何的憐愛。長時間心情太差,除了官能刺激之外甚麼都沒用,負面一點,就是想麻醉自己。


即毛澤東在上海被欠薪,欠的薪水已差不多夠他在上海買個房子,過點安樂的生活。斯大林為了革命籌資而入獄,他把得到的錢,誠心的貢獻了革命,換來的卻是被同伴們指責與冤枉,然後在他最需要錢去救他的妻子時,他身上沒有錢,然後看著他最愛的妻子病死。那時他只是一個一無所有,有前科的中年男人。


斯大林失去了至愛,才成為了鋼鐵的人,斯大林,而不再是那個善良的祖斯夫。


這些革命家的人生都是悲劇,然後他們總是得來一些遲來的成功,可是這會令他們快樂嗎?不會,面對革命後百廢待舉的國家,他們馬上得天下也難以治天下,往往治政也只有落得臭名,遇到怪責與反抗。也遇到一些在你需要時離棄你,在成功時又重新依附的無恥者。


建立了這一切之後,所以就留個建國者,革命家的美名,流傳千古,在死後被人敬仰嗎?他們會甘心嗎?終究是不會。革命家去到最後,作為人的特質終究會爆發,在革命的困苦時發光發亮的偉大革命家,在革命成功後,則變成暴君。 哲古華拉親自去審判一堆人把他們送去行刑,毛澤東大鳴大放之後鎮壓文人再文化大革命,斯大林則把人命當成數字,審判孟什維克(俄語:меньшевик,直譯少數派)。他們何以這樣凶暴?如果你能夠聯想起,斯大林的至愛也沒有被當成人命去看待時,他也學會怎樣對待所有人。


若人們得到公道與憐愛寬容,這些人可能就不需要變成革命家,大家開玩笑說,這世界上就多一個畫師,就沒有了納粹,多一個牧師,就沒有了斯大林,多一個圖書館管理員,就沒有了毛澤東。而總是有些人會覺得奪走了這些也沒關係,然後你就得到新的魔頭。

《Slow and steady wins the race》



‘’Slow and steady wins the race’’ is a story about a rabbit and tortoise. We have known this story since childhood. The story says that you can be more successful by doing things slowly and steadily than by acting quickly and carelessly.


Imagine two people. One person gets motivated for a day and does 500 push-ups; the next, he starts procrastinating. After a week, he gets the same motivation and the loop continues. There is no use in this. But the other person has some discipline, he has a consistent mindset, and he does 100 push-ups each day. It is more effective than someone who does 500 push-ups in a single day.


It’s not about the power, it’s the consistency that matters. Taking small steps with consistency is better than taking one big step.


Everyone needs some motivation to do work. But it is not healthy in all aspects. Most people procrastinate (拖延) their time, so they need motivation. Warren Buffett says, “An idiot with a plan can beat a genius without a plan”. Commit to the task, you have a job and you have to do it wholeheartedly. If you do that, you will not need motivation, it leads through discipline. Nowadays, people have too many distractions and easily get satisfied with what they get. At the end of the day, both motivation and discipline lead to success.


《澡身而浴德》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原本說的是洗澡的問題,如果今日洗去了一身的污垢,以後每天都要把污垢洗乾淨,如此天天堅持天天洗。這不僅僅是洗澡的問題,引申出來,就是精神上的洗禮、品德上的修煉、思想上的改造。


「不整理自己的話,一切只會重複」 


人生的旅程,不是為了彌補遺憾,還要一同探索無限的風景。


有人習於孤獨感、受苦感之類的,會比較安心,就是一般人說的「悲觀的人」,但這種人其實覺得很舒適又自在。覺得不影響對外關係的話,也不用勉強拉他去多數人的樂觀世界。當內在覺知被蒙蔽,意識昏昧,我們儘管可能不滿意於表象的生活,但潛意識層次卻因熟悉而安心。用最簡單的方式講,習慣了幾十年的生活,如果突然要改變,即使是明知要往好的方向改變,心裡也會莫名慌張起來。


有一個詞很貼切叫「強迫性重複」。可以說是幼年養成的習慣,經過了多年的合理化包裝,我們已經看不見源頭,又養成了強韌的慣性。幾十年來,可能重複不知道幾萬次、百萬次的行為,本身就很強大,大腦的神經路徑已經塑造得相當穩健。所以很多道理知道,但難改,因為要對抗的是非常容易死灰復燃的舊習。


此外,有些習慣之所以養成,是有當下的好處的。 例如,只要把責任都怪到對方身上,心頭就會輕鬆,然後我可以因為享受個人自由的時間運用、獨立的心理空間,而偷偷竊喜著。這幾天,讓我們試著在別人的故事中,讓內在覺知有機會再打開一點,點亮幽暗的意識。一下子改不過來是正常的,目標先放在停下慣性,意識到它的存在就好,謝謝它過去為我們的生存努力。


反覆感謝它、接納它,這就非常好。真的不用急著改,能感謝、接納就是一種很好的新習慣。


《共和制度的權利同義務》

自由就是責任。想要享受多大程度的自由,就得付上多大程度的責任。


共和制度要求的是負責與信任,也就是說,你不會被視為英女王地被尊重,但是你每一個共和制的參與者,都應該有如英女王那樣的負責。就如邱吉爾一樣,被罵了大半生,最後被證明是對的,帶領完英國過完最痛苦的時刻後,又被罵了下臺。這就是共和政治家的人生。


認識大部份說主張共和或民主制度的人,說甚麼也好,在患難的時候,他們或不能信任人,或選擇不負責任,或者是責任太大,或者是負責太痛苦。或者是任何原因。終究我聽到最多的結論,就是「關你什麼事」,然後我也是這樣的被說,你又為何不這樣想?你出身貧窮,我們沒有責任,你更沒有責任,如果大家都沒有責任,那大家都能夠活得好一點,我並不是說這說法不對,負責這種事的確很辛苦,而大部份問題都是我們負不起的。


只是我只能說,如果這就是我們社會唯一可行的結論,那麼實在我們是不會有可能建立一個可以運作的共和或民主政體的,我們不能說,我們投票選出來的人,他們決定了一些令社會全亡的決定,他們最後會因為負不起責任而全數逃亡,遺下無法逃的人去面對一切。


拿著「民意授權」與「選票」,只有授權,沒有授責,這樣的授權又有何意義呢?不論我投給誰,最終我都不會被保障,而我們最終都是被遺棄的人們。投票也不過是投給誰有權在大難時逃走而已。


那他們主張共和,在我眼中,那只是代表他們從不理解共和是為何而存在的,如果不是所有人都負責,共和就不能存在,而我們所有人都追求不負責,所以共和不會存在。


《Don’t get motivated be disciplined》



Motivation is temporary, But discipline is permanent. We get motivated in thousand ways, but only one way to get through discipline. It would be best if you had the willpower to have both.


Great powers come with great responsibility, is a famous quote. Most of us think it was said by Spiderman’s uncle Ben. Actually, it was said by Winston Churchill in 1906, when he was a colonial officer. But the actual meaning of this quote is profound; we need to switch the nouns of this quote. Great responsibility comes with great powers. These are the words of the great author Mark Manson. Accepting responsibility is the first step to solving the problem. When you take your family’s responsibility, you have the power of support from the family to solve those problems.


Living with insecurities is like having a mind flayer controlling your mind. Don’t let anyone be your vecna (main antagonist in ST) to control your insecurities.


Building some Self-Esteem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teps to overcome insecurities. Keep good company to avoid negative thoughts. When you become the small or chunky person in the class, if anyone makes fun, you get offended easily by your insecurities. or Your best friend gets too attached to others, spending a lot of time with others, will lead you to insecurities. Confront your feelings rather than avoid them, or prepare for setbacks don’t let them control you. You are not important to those who think you are important. 


When you understand this, only then you will be formed in life.


《學習的套路》

書籍是知識的寶庫。我們把自己從書籍中獲得的知識分享給更多人,讓更多人了解、使用這些知識,能夠形成更多新的解釋、理解,從而使知識進一步升級。這對最初分享知識的我們自己來說,也是一個成長的機會,讓我們對那些知識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和記憶。


社會學家眼中,套路是一種傳統沿襲中產生的思維方法、技巧手段和表現形式。


心理學家説,套路是一種以經驗為基礎,低風險的實用主義。


文化批評家眼裡,套路成了那個你可能剛開始不太喜歡,卻不得不接受,最後自己也玩得挺盡興的東西。


看書、上課或跟著前輩學做事,要先學套路是有一定的道理所在,我的理解是:


1. 好的套路是已被驗證,並且多數時候有效的方法論或SOP。


2. 可以先解決你0到1,或者先做到60分左右初步目標,省去了你獨自摸索的時間和成本。


3. 高手也是有套路的,這就好比他們的思維模式和做事習慣,而且有時高手更會設計「套路」給自己,避免自己陷入單一思維或太過習慣於自己一直以為的成功做法。


用心讀好書的根本意義是給予思想之源以養分,從而有助於引發新的想法,並促其成熟,進而給這些新想法以新的挑戰,從而形成一種能被人心領神會的生活觀。


讀書作為一種長期的腦力訓練,不僅有無窮樂趣,還會讓人獲得一種寶貴的能力,就是把不同事物之間隱秘的聯系完全打通的能力。一個讀透了書的人,世界在他們眼中是一張遼闊的地圖,總有未知之地等待進發。一個讀透了書的人,無論在何種境遇中,都能“面對複雜,保持歡喜”,不糾結、不慌張,看得全、看得開。有如高手行棋,超脫於事物本身,跳脫出得失之外。


《中年危機,就是促做出改變的契機》

中年的你,過得快樂嗎?美國達特茅斯學院知名經濟學者David Graham Blanchflower 2020 年發表了一項引人注目的研究,指出人一生的「幸福指數」呈現 U 型曲線分佈:多數人都認為童年是一生中最無憂無慮的時期,隨著年齡增長,煩惱愈多、對生活的滿意度愈低。這種憂鬱感會在47~49歲之間「觸底」,50歲以後才開始緩緩回升。


這項研究的出現,為人們熟悉的「中年危機」找到了具有普世性的科學證據。Blanchflower 的研究橫跨全球132個國家,資料的來源包含了南極以外的全球各大州。研究人員排除了健康、收入、職業、婚姻、子女等變項,請受試者評估自己的整體生活滿意度。


統計的結果,讓Blanchflower相當訝異。「幸福指數」的測量尺度以1分為最低,4分為最高。以美國為例,20歲年輕人的幸福指數高達3.38左右,30歲時就降至 3.16。此後分數一路下滑,在47~49歲時來到一生中的最低點 3.11。約50歲過後,分數開始明顯的逐年上升,等到80歲時回升到相近於20歲的3.35。且不僅是美國,其他各國的資料也呈現相近的趨勢。


人生上下半場的轉折點,為什麼特別容易陷入低潮?Blanchflower指出,這個現象很難找到單一歸因,但快樂與否和經濟條件並無絕對關連。研究的資料來源包含了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平均來說,前者的人民在47.2歲時「幸福指數」最低,後者則是48.2歲,顯示中年危機不分收入高低。


Blanchflower 認為,中年人的情緒低落,或許和自我期待與現實間的落差有關。在生命的折返點,人們會回過頭檢視自己的生命軌跡:在工作、關係、財富等不同領域,自己是否達到了理想中的成就?答案未必盡如人意。特別是在這個社群媒體蓬勃發展的時代,人們更傾向認為他人過得比自己好。


不過,好消息是憂鬱狀態並不是永久的。年紀增長,人累積的智慧愈多,愈有能力解決生命的難題。近年來生物學家對人猿的研究顯示,猿猴和人一樣,在「中年」時情緒最為低落。這代表,中年危機也可能是種生物本能。憂鬱的情緒會促使我們採取行動、做出改變。增加生存機會,迎向更好的老年。


身處低谷的時候,如何才能讓「幸福指數」觸底反彈?Blanchflower認為,除了制度性的社會與經濟支持,例如福利、健康、保險等,中年人必須有一張屬於自己的人際安全網。當你感到寂寞或悲傷時,家人、朋友,或者任何能夠在情緒上支持你的社群至關緊要。


最重要的是,永遠相信未來會更好。當下的焦慮、失落、對生命價值的懷疑都有釋然的一天,取而代之的是老年的智慧和圓融。中年危機,其實就是促使我們反思人生、做出改變的契機!


《真實的幸福》


關於幸福的定義,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 例如賺大錢, 環遊世界,或者跟自己心愛的人在一起等等,作者經過幾次對幸福定義的疊代思考後,總結為:實現幸福人生應該具有5個元素,要有積極情緒、要投入、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做的事要有意義和目的、要有成就感。當人生因精神的投入變得蓬勃、充滿生機的時候,你就會感到幸福。


如果說幸福可以衡量的話,作者給出了這樣一個幸福公式,就是H=S+C+V,


H代表幸福持久度,

S代表的是幸福範圍,

C代表生活環境,

V是你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


也就是說,你的幸福的範圍,加上你的生活環境,再加上你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等於你的幸福持久度。幸福持久度越高,代表你越幸福。什麼意思呢?我們一個一個來說。


先說H,代表的是持久度。為什麼要強調幸福的持久度呢?暫時的幸福很容易通過巧克力呀、喜劇片,奉承話、一束鮮花來獲得,但這種短暫的幸福過去之後,就會迎來空虛。所以,一個人擁有持久幸福的能力,才會感到真正的幸福。


S,代表幸福的範圍。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積極和消極的情緒範圍,這個範圍是決定我們整體幸福程度的先天成分。事實證明這個天生的範圍就像恆溫儀,即使有高興的事情讓我們的情緒高漲,它也會盡忠職守的把我們的幸福感拉回到平常的設定。假如有不幸的事發生,這個恆溫儀也會把你從低潮中拉出來,讓你回到原來設定的地方。另一個使你不能提升自己幸福層次的原因是「幸福的跑步機」原理。當好事情接連發生後,也會很快適應,然後認為那是理所應當的,不再心存感激。例如你擁有的財富越來越多,職位爬的越來越高,你的預期也越來越高,這樣循環下去,人永遠也幸福不起來。


C,代表的是生活環境。在生活環境所涉及的因素中,有些與提升幸福感有關係,比如生活在富裕社會,而不是貧窮社會;結婚,而非離婚;社交豐富,朋友多;有宗教信仰等等。而有些因素,則與提升幸福感只有一點或者幾乎沒有關係,比如賺更多的錢,保持健康,儘量去接受教育,改變你的種族,或者搬到氣候溫暖的地方等等。這些全部加起來,也只是幸福的一小部分。


V,指的是你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是積極心理學最重要的核心。把握住可控制的變量,可以促進你產生實質性的改變。這樣可以促使你能夠生活在自己幸福範圍的最高點,這些可控的因素包括,你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看法,例如,我們可以對過去很滿意、很驕傲,但是現在卻很不好,而且對未來很悲觀。同樣你也可能現在擁有很多幸福,但對過去卻充滿了怨恨,對未來也感到無望。當你學會把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看法,都調整到積極狀態的時候,你的幸福程度就會大幅上升,而且持久。


總結一下。怎樣獲得幸福的人生,首先,幸福人生應該具有5個元素,要有積極情緒、要投入、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做的事要有意義和目的、要有成就感。獲得幸福的方法有,第一,感恩和寬恕練習能夠使你更幸福。第二,用設計情緒練習提升幸福感。這就是積極心理學帶給我們的人生幸福指南。


《再多錢都買不到的創業課》



這本書共有八大章,基本上每個章節的故事是有依照時間線走,以作者進入亞馬遜開始工作,中間所經歷的不同部門和轉換不同的職位,由於時間長達12年之久,從中讀者也可以看到一些亞馬遜公司自身的變化,以及各時期所開發的產品過程的起起伏伏,因此我會建議你可以依照章節順序去閱讀。


作者自述說他從20多歲開始就萌生了想創業的念頭,但因緣際會地加入了亞馬遜這間公司,成為第一位韓國人員工,並且在裡頭工作了快12年左右,過程中有甘、有苦、有迷惘,也有勇氣與決心。


他提到自己就在一名「學徒」一樣,在亞馬遜這位師父身上學到的許多的寶貴的經驗,最後也讓他重新找回到初心,勇敢地離開去創業並獲得成功。

同時作者也書中總結出幾點,他認為在亞馬遜工作的期間所學到最寶貴的經驗,如下:


  • 堅持原則,原則訂下來不是只是參考用的,而是要堅守並執行
  • 大方共享、不分彼此,才能讓組織更加壯大
  • 做好計劃並確實實踐,就不會迷失方向
  • 有效並快速的完成該做的事情


我想這些也是我們最想效仿亞馬遜的成功方程式,也是亞馬遜能夠持續擴張的原因。


另一方面,貝佐斯在畢業致詞演講中提到了自己也曾在面對人生十字路口的時候,不知道該怎麼做出抉擇,當時的他決定要離開人人稱羨的華爾街工作,並獨自去創業時,其實也是陷入一陣煩惱當中。


不過貝佐斯後來想通了,他是這麼對自己說的:


「我曾想像六十歲的自己,想像自己在一個安靜的房間裡回顧自己的一生。而這個後悔最小化框架的目的,就是把後悔最小化,讓我能在將來回首人生的時候不感到懊悔。當初我就是因為相信網路即將打開新時代,而不顧一切地去挑戰,即使可能面臨失敗,但我知道自己不會後悔。因為我知道如何現在不去嘗試,將來一定會活在後悔的深淵。」


作者自己重新思考過他到底想要過怎樣人生之後,反而「後悔最小化」這個概念鼓舞了他,讓他知道他不能一直只滿足在亞馬遜這間公司裡當一個小棋子,而是要成為自己人生的棋手,要擁有真正的決策權。因此當他知道自己已做好十足的準備之後,最終決定離開亞馬遜,成立自己的公司。


至於精華內容,其實在書封內頁裡,已有做了一個很好的總結,我把它列在下面讓大家看看,建議你可以先讀完這七大成功原則之後再回頭看書,相信你會找到對你有啟發的地方。


亞馬遜教我的7個職場&生活的成功原則:


  1. 執著於「創造價值」而非創造成功;執著於事物的「本質」而非表面。
  2. 把時間變成自己的,就已經成功一半。
  3. 想創新,得先營造允許失敗的環境。
  4. 若非一出手就定生死,請立刻決定並付諸行動。
  5. 成長並非偶然,而是良性循環帶來的結果。
  6. 別只知道去做「別人要我做的事」,要懂得找到「非我不可的事」。
  7. 透過時代的創新帶來的持續簡化與自動化,能賦予人們(去實現更重要價值的)自由。

《如何承認「我不知道」及好奇心切換模式》



「思考不需要是天賦!只要透過學習,任何人都可以變得會思考。面對人生、工作的瓶頸,變成一個不害怕思考、不害怕問題的人。」


這本書《我為什麼去法國上哲學課?》 ,作者是褚士瑩先生,他談到為何亞洲人在遇到不知道的問題時,為何會不敢大方承認不知道。不敢承認「不知道」,是因為害怕被人打下不好的分數,也許是因為我們的教育希望我們總有個「標準答案」所影響。


  1. 我們總是不敢在公開場合中,表達出自己很懂 (內心相信有更權威的人會有更正確的答案,所以自己的答案不敢說),這讓我想到以前有一本書的書名叫「問自己,別問大師」,指的是希望要相信自己有潛力,每個人都可以獨立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但亞洲人這樣的思維,我認為就是人們常說的,比較重視團體和諧、服從性高,而西方人則是更重視獨立、個人與自由,這兩種思維習慣並沒有誰好誰壞,從它們至今仍都存在就可以證明。


  1. 哲學思考裡,為何就不能說「知道一點點」?「 懷疑」是所有哲學思考的第一步,所以對這樣的答案我也不接受。那來的「非黑即白」才是對的!? 如果硬要說的話,我反而認為哲學家最愛的一種答案會是:「我知道我不知道什麼。」這有種「一切都還可以再思考下去,永遠在追求真理途中的味道在。」如果你認同這個想法,不就可以回答「知道一點點」嗎?


  1. 文中所謂亞洲人的慣性謊言,會發出「喔喔喔」「嗯嗯嗯」這種意味不明的聲音,不也是一種在意人際關係的表達嗎? 其實有些人就是想讓話題繼續下去,不想好意思打斷對方 (也許覺得無聊),或不想大家處於尷尬的空白。


可以練習改變的方法:


1. 學會感恩與分享
當聽到別人有新觀點,或質疑自己不懂時,要試著感謝對方,若當眾做不到時,至少回家靜下來思考時可以寫下來感謝對方,可以的話之後甚至可以傳訊息去謝謝對方。


2. 每日或每週至少重新回想一次
與那些人的對談中如何做的更好,自己當時的情緒反應是因為什麼? 利用重新描述、回憶故事的方式來練習改變思考方式。


3. 當下失敗了沒關係
試著在下一次的討論機會,重新分享給對方 #自己做完功課後的觀點和想法。


真相?什麼是真相?真相就是盡量貼近人心,而搜尋的方式,當然就是透過哲學或法律等理性的方式去探求。這種理性,並不是完全冷酷的法律條文或令人乏味的哲學體系,而是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就是不斷地釐清「為什麼」這三個字,透過這三個字,我們就可以越來越貼近真相,就像是波普(Karl Popper)一樣,在開放式的回應中,反覆的論證以後,得出我們究竟想要什麼。


閱讀這本書,大概不能讓人立刻大富大貴,但是可以讓自己的腦袋想得更清楚,或者說,成為一個想很多,也很會想的人。


《為什麼要學哲學?》

一般來說,哲學就是個吃飽沒事做的人在那邊想東想西。


其實哲學是一門關於「思考」的科學,每個人的腦袋裡都有不同的思考迴路,當觀念不同時,很容易造成衝突和爭論。這種問題其實默默的存在於世界上,像是《我為什麼去法國上哲學課?》 作者是褚士瑩先生長年協助緬甸解決內戰衝突,好不容易談和了,過一陣子卻又開打,沒完沒了。


有一次一個年輕人問他:「和平有比戰爭較好嗎? 」 對於一個從來不知道「和平」是什麼的人來說,戰爭跟衝突才是他熟悉的生活方式,在這中間,他得到他需要的滿足感、權力,同時也是一份能夠養家活口的工作。但是一旦選擇和平,就是踏出「舒適圈」,要怎麼解釋「和平」真的比「戰爭」好呢?於是作者才發現,就算再怎麼改變表面上的狀態,如果不能先改變他們腦帶裡的東西,那狀態很快就會變回原狀,這就是他決定要去學習哲學的原因。


本書不探討深奧的理論,而是比較偏向應用哲學的一種:「哲學諮商」。


本書的開頭是關於作者第一次見到他的老師(奧斯卡‧柏尼菲)的故事,地點是在上海一個兒童哲學工作坊,有一個小男孩問了一個問題:


小男孩:「為什麼人不能像鳥一樣飛翔呢?」

奧斯卡:「你告訴我一個你的答案,我就告訴你一個我的答案。」

小男孩:「人不會飛,因為人沒有翅膀。」

奧斯卡:「如果你暑假要去法國,要怎麼去?」

小男孩:「當然是搭飛機去。」

奧斯卡:「那你不是會飛嗎?」

小男孩:「那是飛機在飛,我不會飛。」

奧斯卡:「如果你是一隻毛毛蟲,在鳥的肚子裡,那麼鳥飛到哪裡毛毛蟲不是就跟著飛到哪裡嗎? 你說毛毛蟲有沒有飛?」

小男孩:「有。」

奧斯卡:「那你像毛毛蟲那樣,做在飛機的肚子裡,飛機到哪裡,你就到哪裡,你說人類會不會飛呢?」

小男孩:「奧斯卡叔叔,謝謝你,我明白了!」小男孩很開心地離去,但身旁的母親卻叨唸著回去該怎麼教小孩說人其實不會飛。


  •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希望能從別人那邊得到答案,因為我們覺得,任何問題一定都有個唯一的解答,而且我們懶得思考。許多西方國家或是中國古代的哲人,他們相信答案需要自己去探索,並且沒有正確的。奧斯卡不直接跟小男孩說人會不會飛,而是用一連串的提問,引導小男孩去思考。就算最後小男孩認為人不會飛,那我相信奧斯卡也不會感動驚訝。對與錯有關係嗎? 至少他已經開始思考了。
  • 故事的最後,小男孩的媽媽想把人會飛的觀念導正回來,因為她自己認為人不會飛,就覺得她的孩子也要這樣思考。這其實發生在非常多的家庭,也發生在社會上。「一定要結婚生子?」「男主內女主外?」「有房子就是有擔當?」有太多根深蒂固的觀念充斥在我們的社會和家庭內,很多人因此過著很壓抑的生活。


Thinking the thinking, is thinking the language.


要學會思考這件事,就要先思考「語言」本身。語言真的很大地影響思考。亞洲人普遍都有所謂的「敬語」,我們很常將「請、謝謝、對不起」掛在嘴邊,並且還引以為傲。但有些時候,太過禮貌卻不見得是好事。在處理事情時,如果不能明確的表達出自己的想法,那就會造成誤會,更嚴重點就會引發衝突。


溝通不良,造成認知不同。因此,下次發生爭吵時,可以先思考,雙方是否因為使用了不同的語言,導致某種程度上的誤解。靜下心來,重新再溝通一次,才能將誤解消除。人人都該應承認自己的無知,無知是知識的開始。


思考,就是跟自己的對話。


哲學可以讓人學習整理自己的想法,把原本混濁的思考,變得像清澈的水那樣透明。透過思考與辯論,自己找出真理,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接受答案。有些時候,我們害怕看到真正的自己,因為思考沒有無痛分娩,答案不可能一蹴可幾。

《有些人拖延是因為「害怕成功」!?》

因為害怕犯錯、害怕失敗而不敢去行動或嘗試,這點我們都可以理解,也許你也常常因為這樣而拖遲不少事情。


這裡所謂的「害怕成功」和「害怕失敗」相似的點在於:同樣都會因此削弱你的意志,而害怕成功不一樣的地方在於這種害怕主要源自你對自我能力的憂慮,怕自己沒有能力達到自己或他人的期待,因此想透過拖延來逃避。

例如說,你是否曾經這樣問過自己:


  1. 不知道你是否曾經擔心過自己的能力被人高估?
  2. 懷疑自己真的符合大家的期待?
  3. 又或是質疑自己是否夠資格?


上述這樣的問題,仔細想想之後,認為「害怕成功」的恐懼和「害怕失敗」的恐懼,還是有些微的差異:


  • 害怕失敗可能因為過去的失敗經驗的陰影、或已習慣被別人看輕自己,甚至也可能是對新事物的陌生感或排斥感。
  • 害怕成功可能是來自擔心成功後所帶來的挑戰、對自身能力的懷疑。例如:要去接公司成立的新部份,又或者老板將會帶你更艱難的任務和挑戰,怕自己做不到。


另外「害怕成功」更特別的地方,有時是來自「內疚感」,認為自己過去的成功只是好運,有愧於大家給予的讚賞和信任。


有這種心理的人,常會擔心別人是不是會把自己當騙子? 又或者總覺得自己永遠不夠好,並為此感到焦慮和壓力。最後,對於成功的恐懼最大的問題在於,有些人會誤認為它只是單純的拖延症,但其實背後有更深層的原因,你其實是必須找出來的。直接面對造成你拖延的恐懼,就是消除恐懼最有效的方法。


《尼采的「超人」 — 自我價值》

尼采是極為否定宗教的人,他反對用宗教、道德去綁架人的生存意義。在「上帝死了」的情況下,人們進入虛無主義,喪失之前一直所認知的價值,陷入迷惘、頹廢、無力、「好似做乜都無所謂」⋯⋯


當時間是封閉式循環,我們面對的生活其實是一模一樣,就似西西弗斯不停推石頭到山上,那麼我們人生還有什麼意義呢?尼采提出對抗這種「消極的虛無主義」就要重建自身價值,好壞、善惡不是由其他人或者上帝決定,善惡和真理的標準由自己決定,這個時候人們就會成為「超人」。


尼采認為「超人」是人類再進化的物種。在人們未進化成「超人」之前,會經歷消極的虛無主義,否定舊時認知的一切,再由自己重新建立所有標準,自己成為超人。


尼采透過德語的拆解「罪惡感」和「債務」詞彙組成類似,因為債務而衍生出來的字眼,是在說明無法遵守還債的承先產生的不安和悔意,稱為「罪惡感」。一向討厭宗教的尼采指,宗教正正是利用「罪惡感」去影響人們,要人們不停贖罪,不停內疚,內心長存罪惡感,然而,這是完全違反了「承諾」的真正意義,承諾是穿越不同時間點下實現同一個自我,我仍然會承諾,這是意志堅定的表現。


“What’s happened, happened. Which is an expression of faith in the mechanics of the world, not an excuse to do nothing.”


發生過的事情已經發生,不僅是對這個物理世界的信念,更不是袖手旁觀的藉口。這句話說明了就算當時間循環不斷,我們過的是重複又重複的生活,這只是一個現象,並不是我們變得頹廢的藉口,我們在「未知」將來的情況下,仍然獲得自由意志。


《承諾的本質 2》

承諾的本質是一個主體在時間的差異之中維持自己的同一性,因此承諾並無法被他人強迫而成,必定是由主體自己所許下——對承諾的實現或背叛,因而都是對自己的實現和背叛。如何看待承諾就是衡量一個主體意志強弱的最終原則。與那種罕見的、自我承認的高貴意志相比,絕大部份人都是隨便訂下廉價承諾,事後卻又不能遵守的軟弱意志。


中古時代開始,道德哲學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壞良心(bad conscience)或罪惡感(這些情感在古希臘—古羅馬的道德哲學中幾乎不存在)。尼采指出德語中的「罪惡感」(英語:guilt,德語:Schuld)與「債務」(德語:Schulden)有同樣的字首——這並不是巧合,人類社會最基礎的承諾形式是債務,罪惡感就是起源自債務關係,這是主體在無能兌現承諾,並且想要否定此前承諾時的感受狀態。


人是絕對自由的,所以我所許下的諾言——不論是愛情、婚姻,以至堅持在頹垣敗瓦中保護住一點殘光—— 根本沒有任何外在的力量把我和它綑綁。但如果明明人是絕對自由,但我卻仍然無法斬斷某個羈絆,仍然覺得好像有些甚麼,把我和它緊緊地綑綁着,那麼,這羈絆只可能來自我自己的選擇,來自一個由諾言牽引起來的關係,來自我所肯定的價值—— 儘管堅持這個價值往往伴隨無比的痛苦。


罪惡感是人類最低下的情感,因為它顛倒了承諾的本質:帶罪惡感的人否定自身的行動力和前後一致性,一方面將自己許下的廉價承諾怪罪成別人的強迫,另一方面又將身體和心靈的負累感當成是一種償還。


尼采認為人類道德史中的諸多奇怪幻想都起源自這種隨便承諾又輕言放棄,不真誠的軟弱意志,而這些奇怪幻想的代名詞就是基督教。從尼采這套系譜學出發,我們可以看到基督教的一切重要概念都與債和罪惡感相關:全能、憐憫的上帝就是一個家財萬貫、一擲千金,因而能輕易免債的債權人;


恩典(grace)是債權人寬免債項或延長償還期的舉止;耶穌與羔羊的意象都與抵押品和擔保人相關;

救贖(redemption)在法學中的意思就是贖回抵押品、恢復無債務的清白狀態


對尼采來說,基督教每一個幻想都是軟弱意志、無能還債者的心理投射。


話雖如此,但又因為承諾,人與人才能產生一種非由暴力、懲罰維繫的關係。因為承諾,眾人才能共同行動。透過審視承諾的脆弱,看到我們所珍而重之的價值。


《承諾的本質 1》

「承諾」這行為得以可能,最起碼需要兩個人或兩個群體。姑且叫他們做「承諾者」及「被承諾者」。在許下承諾的時候,承諾者及被承諾者都超越當下的環境,對未來有所投射。只有因為我們的目光可以離開現在、放到未來,承諾者才能許下諾言,承諾他(們)將來一定會如此這般。


另一方面,亦只有當被承諾者對未來有所投射,他(們)才能理解「諾言」所指向的,是未來的事態或行為。承諾這行為,反映了人這種存在者的時間性(temporality),展示了人從來不是只活在當下,而是同時向着未來而活的。


承諾本質上沒有契約的「強制權力」,只由語言作媒介,迴盪於人與人之間。只要人能把目光投向未來,能運用語言,他就能許下諾言。所以,承諾看似簡單。然而,承諾的重量,並不是來自像契約般「被容許的懲罰」或「被承認的暴力」,而是來自它所創造的關係。由於沒有 coercive power,承諾看似十分脆弱,但承諾的這種脆弱,反而是它沉重的來源。


鄂蘭(Hannah Arendt)在《人的條件》(The Human Condition)中就說:「承諾是政治行動的一個重要條件。」要眾人一起行動(act in concert),我們需要行動者的共同承諾,儘管世界不一定像你我預期,儘管行動一旦誕生,它的意義就會脫離你我,我們亦無法預期它會引伸甚麼結果,但我們仍可以共同承諾,會繼續行動,直至我們看到世界變得貼近我們的理想一點點。在這意義下,我們似乎可以說,透過承諾,人才能與他人站在一起,形成一個由平等和獨立的個體構成的群體,進而創造政治的力量。


換個角度講,承諾之所以是承諾,就是因為我們每時每刻都有摧毀它的可能。沙特(Jean-Paul Sartre)說,人是注定自由的。這句話常常被理解作人永遠有否定某物,作另一個選擇的能力。但,從另一個角度講,倘若縱使我有無限的自由,但我仍然執着選擇某事某物,那麼,這某事某物,就擁有我賦予它的無限價值。若然有那麼一個承諾,是我們沒有自由不遵守的,那麼它亦失卻了作為承諾的價值。正因承諾隨時隨地隨意都可以被我摧毀,保守一個承諾,就變成一個無比高貴的行為。


《善惡的起源》

尼采的《道德系譜學》(On the Genealogy of Morality,1887)以系譜學和語文學(philology,尼采的老本行)的方法追溯道德哲學的兩個最根本範疇:善惡和良心。尼采追溯「善」在歐洲語言的字根和它在歷史文獻中的運用,認為在人類文明早期,並不存在著與惡(evil)相對的善(good)概念,而只有與壞(bad)相對的好(good)概念:他發現「好」與「貴族」、「高尚」、「真誠」等詞相關,「壞」這個詞則來源於「平民」、「樸素」、「俗氣」、「低級」等字眼。


換句話說,尼采主張「好壞」這種規範起源於貴族和平民之間的社會等級鬥爭,但是,他所說的等級(caste)並不是馬克思主義中以財產性質來定義的階級(class),而是以意志的兩個類型:肯定自身和否定自身來劃分。好壞這個標準並不是用來判斷一個人有沒有踐行客觀的道德規範,而是用來判斷一個人的行為能否表現和增進自己的力量。


任何能夠肯定自身、提高力量、消滅或凌駕他人的行為都是「好」的,相對來說,阻礙自己行動、減損自己生命力、被動地進行的事情都是「壞」的。


至於有等級含意的「好壞」是怎樣演化成無等級含意的「善惡」呢?尼采認為這與基督教崛起有關:隨著古典社會貴族制沒落,社會領袖的角色由禁慾的 宗教領袖階層所掌握,平民等級的被動特性和怨恨權力的心理成為中古至近代社會的特質。


這導致道德語言也出現轉變,原本以力量表現為原則的「好壞」概念也被顛倒,越沒有力量的人越被視為善,越表現自己意志的人則被視為惡。


「善惡」屬於道德的客觀規範概念,而「良心」則屬於道德主體概念。有一種很常見的錯誤理解,認為尼采的哲學「反社會」。準確來說,尼采反對的是怨恨與被動精神,而不是社會本身,他甚至認為社會習俗對個人施加的枷鎖是必須的,因為社會的最終結果是造就出獨立自主個體(sovereign individual)。只有這樣的主體才能夠與他人溝通,構成真正的友愛,並且可以將過去的自己和未來的自己當成同一個人,因而願意在雜多變化之中堅持自己的意志,負責任地實現自己過去下的承諾—— 尼采認為這種前後一致、遵守承諾,可靠、可預估的主體才是自由意志的主人,也只有這種遵守承諾的美德才可以被稱為「良心」(conscience)。


與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Thus Spoke Zarathustra,1883)所提的概念一樣(猿人與超人、精神三變等),值得我們關注的並不是原初自然狀態,也不是最終的自我肯定狀態,而是處在這兩個極端之間的含混狀態:人類文明的歷史演進,其中的差異、鬥爭、起落,都發生在遺忘與記憶、軟弱與自我肯定、背棄承諾與負責任兩類傾向之間。


《關於嫖娼說兩句》



一個男人選擇嫖娼,他從內心上,是不會尊重女性的。因為只有物化女人,將女人視作工具,才會在嫖這個行為中,獲得快感和滿足。但不能說,男人嫖過娼了,他就是渣男 或賤人。在 統文化影響下、尤其亞洲國度,男性從內心深處欣賞和尊重女性,是一件極其困難和稀缺的事。


很多男人,包括女人,聽到當紅偶像、男明星、 運動員這樣一線的男人嫖娼,第一反應不是這事不對。是:「他這樣的男人,還需要去嫖娼?」他要什麼樣的女人沒有呢? 送上門也一大堆吧?這種反應和思維,其實也是在物化女人。不是只有男人物化女人,女人有時自己也物化自己。都是病,要改。


不是有錢有顏值有伴侶有情人,就不會想要嫖。有時,性資源越豐富,他越欲壑難填,喜新厭舊。性,它不單單是生理需求,更是精神需求,有時還是身心雙重的飢渴。農民工嫖娼,是身體飢餓,而男明星嫖娼,更多是精神飢渴。


身體餓,好解決。精神渴,花樣多。所以,有錢沒錢,頂風作案,就很好理解。


《9 life shortcuts that actually work》

I have taken some shortcuts. I mean, they’re kind of shortcuts. They certainly made life far easier for me, and saved me potentially years of pain. What were those ‘shortcuts?’


So I wrote a list, that I will share with you now:


Learn directly from someone who has done something similar to what you want to do.

You can avoid the mistakes they made and make time. Find a mentor in person or via their books and courses.


Eliminate brain fog food.

You are slowed greatly by insulin-spiking foods like bread, refined sugar and pasta. Nutrient-dense food that leads to a more stable mood like steak and eggs is a performance cheat.


Outsource as much as you can.

Anything anyone else can do that you don’t need to do — outsource. Brainstorm a list of things you can pay others to do, often for a small fee. Use sites like Fiverr, Patreon and Upwork to find supportive talent.


Copy

Copying other people is underrated because we associate it with plagiarism. But as long as you put your own spin on something, copying something that has worked for someone else most likely will ensure a similar level of success for you.


Exercise everyday

Most people view exercise as a tedious chore. I see it as tapping into an energy resource that feeds me through the day.


Pay to play

Pay to join communities, masterminds, and gain access to the bigger players. Put everything you can afford into growing your network.


Do more with less

Wise people are continually asking: ‘How can I do more with less today?’  You must be ruthless if you want to see gains.This means saying no to more things so that you see results that multitasker’s will never experience.


Be intolerant to worry

So many of us lose hours of our days spent worrying. Just say no. It only makes us feel worse, which is the last state you want to be in to be a high performer.


Simplify everything

Many of us make life harder because there’s unnecessary complexity in the things we own, our systems, and our communications. Many of us struggle because others misinterpret us. Making things easy for others makes our lives easier too.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