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哲學就是個吃飽沒事做的人在那邊想東想西。
其實哲學是一門關於「思考」的科學,每個人的腦袋裡都有不同的思考迴路,當觀念不同時,很容易造成衝突和爭論。這種問題其實默默的存在於世界上,像是《我為什麼去法國上哲學課?》 作者是褚士瑩先生長年協助緬甸解決內戰衝突,好不容易談和了,過一陣子卻又開打,沒完沒了。
有一次一個年輕人問他:「和平有比戰爭較好嗎? 」 對於一個從來不知道「和平」是什麼的人來說,戰爭跟衝突才是他熟悉的生活方式,在這中間,他得到他需要的滿足感、權力,同時也是一份能夠養家活口的工作。但是一旦選擇和平,就是踏出「舒適圈」,要怎麼解釋「和平」真的比「戰爭」好呢?於是作者才發現,就算再怎麼改變表面上的狀態,如果不能先改變他們腦帶裡的東西,那狀態很快就會變回原狀,這就是他決定要去學習哲學的原因。
本書不探討深奧的理論,而是比較偏向應用哲學的一種:「哲學諮商」。
本書的開頭是關於作者第一次見到他的老師(奧斯卡‧柏尼菲)的故事,地點是在上海一個兒童哲學工作坊,有一個小男孩問了一個問題:
小男孩:「為什麼人不能像鳥一樣飛翔呢?」
奧斯卡:「你告訴我一個你的答案,我就告訴你一個我的答案。」
小男孩:「人不會飛,因為人沒有翅膀。」
奧斯卡:「如果你暑假要去法國,要怎麼去?」
小男孩:「當然是搭飛機去。」
奧斯卡:「那你不是會飛嗎?」
小男孩:「那是飛機在飛,我不會飛。」
奧斯卡:「如果你是一隻毛毛蟲,在鳥的肚子裡,那麼鳥飛到哪裡毛毛蟲不是就跟著飛到哪裡嗎? 你說毛毛蟲有沒有飛?」
小男孩:「有。」
奧斯卡:「那你像毛毛蟲那樣,做在飛機的肚子裡,飛機到哪裡,你就到哪裡,你說人類會不會飛呢?」
小男孩:「奧斯卡叔叔,謝謝你,我明白了!」小男孩很開心地離去,但身旁的母親卻叨唸著回去該怎麼教小孩說人其實不會飛。
-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希望能從別人那邊得到答案,因為我們覺得,任何問題一定都有個唯一的解答,而且我們懶得思考。許多西方國家或是中國古代的哲人,他們相信答案需要自己去探索,並且沒有正確的。奧斯卡不直接跟小男孩說人會不會飛,而是用一連串的提問,引導小男孩去思考。就算最後小男孩認為人不會飛,那我相信奧斯卡也不會感動驚訝。對與錯有關係嗎? 至少他已經開始思考了。
- 故事的最後,小男孩的媽媽想把人會飛的觀念導正回來,因為她自己認為人不會飛,就覺得她的孩子也要這樣思考。這其實發生在非常多的家庭,也發生在社會上。「一定要結婚生子?」「男主內女主外?」「有房子就是有擔當?」有太多根深蒂固的觀念充斥在我們的社會和家庭內,很多人因此過著很壓抑的生活。
Thinking the thinking, is thinking the language.
要學會思考這件事,就要先思考「語言」本身。語言真的很大地影響思考。亞洲人普遍都有所謂的「敬語」,我們很常將「請、謝謝、對不起」掛在嘴邊,並且還引以為傲。但有些時候,太過禮貌卻不見得是好事。在處理事情時,如果不能明確的表達出自己的想法,那就會造成誤會,更嚴重點就會引發衝突。
溝通不良,造成認知不同。因此,下次發生爭吵時,可以先思考,雙方是否因為使用了不同的語言,導致某種程度上的誤解。靜下心來,重新再溝通一次,才能將誤解消除。人人都該應承認自己的無知,無知是知識的開始。
思考,就是跟自己的對話。
哲學可以讓人學習整理自己的想法,把原本混濁的思考,變得像清澈的水那樣透明。透過思考與辯論,自己找出真理,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接受答案。有些時候,我們害怕看到真正的自己,因為思考沒有無痛分娩,答案不可能一蹴可幾。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