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諾的本質是一個主體在時間的差異之中維持自己的同一性,因此承諾並無法被他人強迫而成,必定是由主體自己所許下——對承諾的實現或背叛,因而都是對自己的實現和背叛。如何看待承諾就是衡量一個主體意志強弱的最終原則。與那種罕見的、自我承認的高貴意志相比,絕大部份人都是隨便訂下廉價承諾,事後卻又不能遵守的軟弱意志。
中古時代開始,道德哲學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壞良心(bad conscience)或罪惡感(這些情感在古希臘—古羅馬的道德哲學中幾乎不存在)。尼采指出德語中的「罪惡感」(英語:guilt,德語:Schuld)與「債務」(德語:Schulden)有同樣的字首——這並不是巧合,人類社會最基礎的承諾形式是債務,罪惡感就是起源自債務關係,這是主體在無能兌現承諾,並且想要否定此前承諾時的感受狀態。
人是絕對自由的,所以我所許下的諾言——不論是愛情、婚姻,以至堅持在頹垣敗瓦中保護住一點殘光—— 根本沒有任何外在的力量把我和它綑綁。但如果明明人是絕對自由,但我卻仍然無法斬斷某個羈絆,仍然覺得好像有些甚麼,把我和它緊緊地綑綁着,那麼,這羈絆只可能來自我自己的選擇,來自一個由諾言牽引起來的關係,來自我所肯定的價值—— 儘管堅持這個價值往往伴隨無比的痛苦。
罪惡感是人類最低下的情感,因為它顛倒了承諾的本質:帶罪惡感的人否定自身的行動力和前後一致性,一方面將自己許下的廉價承諾怪罪成別人的強迫,另一方面又將身體和心靈的負累感當成是一種償還。
尼采認為人類道德史中的諸多奇怪幻想都起源自這種隨便承諾又輕言放棄,不真誠的軟弱意志,而這些奇怪幻想的代名詞就是基督教。從尼采這套系譜學出發,我們可以看到基督教的一切重要概念都與債和罪惡感相關:全能、憐憫的上帝就是一個家財萬貫、一擲千金,因而能輕易免債的債權人;
恩典(grace)是債權人寬免債項或延長償還期的舉止;耶穌與羔羊的意象都與抵押品和擔保人相關;
救贖(redemption)在法學中的意思就是贖回抵押品、恢復無債務的清白狀態
對尼采來說,基督教每一個幻想都是軟弱意志、無能還債者的心理投射。
話雖如此,但又因為承諾,人與人才能產生一種非由暴力、懲罰維繫的關係。因為承諾,眾人才能共同行動。透過審視承諾的脆弱,看到我們所珍而重之的價值。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