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不需要是天賦!只要透過學習,任何人都可以變得會思考。面對人生、工作的瓶頸,變成一個不害怕思考、不害怕問題的人。」
這本書《我為什麼去法國上哲學課?》 ,作者是褚士瑩先生,他談到為何亞洲人在遇到不知道的問題時,為何會不敢大方承認不知道。不敢承認「不知道」,是因為害怕被人打下不好的分數,也許是因為我們的教育希望我們總有個「標準答案」所影響。
- 我們總是不敢在公開場合中,表達出自己很懂 (內心相信有更權威的人會有更正確的答案,所以自己的答案不敢說),這讓我想到以前有一本書的書名叫「問自己,別問大師」,指的是希望要相信自己有潛力,每個人都可以獨立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但亞洲人這樣的思維,我認為就是人們常說的,比較重視團體和諧、服從性高,而西方人則是更重視獨立、個人與自由,這兩種思維習慣並沒有誰好誰壞,從它們至今仍都存在就可以證明。
- 哲學思考裡,為何就不能說「知道一點點」?「 懷疑」是所有哲學思考的第一步,所以對這樣的答案我也不接受。那來的「非黑即白」才是對的!? 如果硬要說的話,我反而認為哲學家最愛的一種答案會是:「我知道我不知道什麼。」這有種「一切都還可以再思考下去,永遠在追求真理途中的味道在。」如果你認同這個想法,不就可以回答「知道一點點」嗎?
- 文中所謂亞洲人的慣性謊言,會發出「喔喔喔」「嗯嗯嗯」這種意味不明的聲音,不也是一種在意人際關係的表達嗎? 其實有些人就是想讓話題繼續下去,不想好意思打斷對方 (也許覺得無聊),或不想大家處於尷尬的空白。
可以練習改變的方法:
1. 學會感恩與分享
當聽到別人有新觀點,或質疑自己不懂時,要試著感謝對方,若當眾做不到時,至少回家靜下來思考時可以寫下來感謝對方,可以的話之後甚至可以傳訊息去謝謝對方。
2. 每日或每週至少重新回想一次
與那些人的對談中如何做的更好,自己當時的情緒反應是因為什麼? 利用重新描述、回憶故事的方式來練習改變思考方式。
3. 當下失敗了沒關係
試著在下一次的討論機會,重新分享給對方 #自己做完功課後的觀點和想法。
真相?什麼是真相?真相就是盡量貼近人心,而搜尋的方式,當然就是透過哲學或法律等理性的方式去探求。這種理性,並不是完全冷酷的法律條文或令人乏味的哲學體系,而是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就是不斷地釐清「為什麼」這三個字,透過這三個字,我們就可以越來越貼近真相,就像是波普(Karl Popper)一樣,在開放式的回應中,反覆的論證以後,得出我們究竟想要什麼。
閱讀這本書,大概不能讓人立刻大富大貴,但是可以讓自己的腦袋想得更清楚,或者說,成為一個想很多,也很會想的人。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