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現代人的三種恐懼》

如果這三種恐懼如影隨形,熱情便很難激發與長存。


第一種「對金錢不足的恐懼」:錢不是萬能,沒有錢萬萬不能。沒有錢,就沒有安全感;沒有安全感,做什麼就都不太敢;凡事不太敢的人,當然更害怕失敗。因為他們會覺得籌碼有限,資源不足,如果沒有勝算,會選擇不去做。他們以為寧可不去做,就沒有損失。其實,他們最大的損失的是熱情與信心。


第二種「對變化太快的恐懼」:變,是世界上唯一不變的事。覺察這個世界每天都在變,只要敞開心胸,正面看待,其實變化都是有跡可循的。縱使無常傷人,也要試著學會轉念,因為那都是生命中的課題,無可迴避。我常講,只要有呼吸,就會有奇蹟。藉此讓自己活在熱情的氛圍中。


第三種「對社交障礙的恐懼」:人前手牽手,人後下毒手。現代人因為新聞媒體看多了,很害怕被騙、被害、被怎樣。想當然爾,對於陌生人、陌生事,總是先防備。這真的無可厚非。但因為過度擔憂害怕,也造成「被害妄想症」愈來愈嚴重,或許也就把身邊的幸福給錯過。


生命是一條長河,帶我們走過春夏秋冬,走過白天黑夜,走過喜怒哀樂,也走過生老病死。沒有人可以抗拒,也沒有人倖免於外。


既然一死,那就好好活吧。我想,很多人應該都是這麼想的。如何「好好活」呢?怎樣的人生才是「好好活」?或許沒有標準答案。我覺得,找答案之前,可以先從你想問問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


總之,你的渴望與想要,藉由行動與努力,會讓你在生活中出現「契機」與「貴人」。這是「心之所向」的結果。

《舒適圈》

「我覺得,現在又係時候應該跳出舒適圈!」


「什麼?你有舒適圈?」


跳出舒適圈之前,請先在自己的圈圈混好, 連舒適圈都沒有, 也別妄想搞定其他圈圈⋯


如果你已經有舒適圈, 不一定要學人家跳出舒適圈, 因為, 出去之後, 很可能連自己原本的舒適圈都沒有。

《中華文明是沒有道歉文化》

華人的道歉時,喜歡順便玩情緒勒索、道德綁架和歌功頌德洗白。直至發生公關災難的時候, 最常聽到:「責任不在我方。」


以下為解決方法的總結:


1)如果大家將來不幸遇上公關災難,你可以急著道歉,但萬勿急著解釋。


2)越長的解釋越笨,而且將會讓輿論繼續的延燒。


3)不要為所道歉的行為,展示一個完全相反的人設。人家看到你打狗,就不要重點宣傳你是愛狗;人家看到你訊息上穿了自己陽具圖片給另一個男人,就不要重點宣稱你不是同志。


4)要賣慘或歌功頌德,不是不可以,你平日的時候才做。公關災難的時候做,就叫做洗白。


5)人們所討厭洗白的,就算你洗得幾白都沒用。


6)道歉永遠是責任在我方, 不要在道歉的時候,順便質疑揭發者動機,嘗試把罪歸咎給揭發者,是一種很 Cheap的轉移注意力手法。


道歉沒有大家想像中複雜,就是四個字—— 嚴肅承擔。


承擔是甚麼意思?


不要把責任丟在其他人身上。


《關於罵人和被罵這件事》

如果人家罵你的事情,不是事實,你為甚麼要生氣?

如果人家罵你的事情,是事實,你為甚麼要生氣?

如果人家沒有理由就罵你,對方就是有精神病(妄想症),你為甚麼要生氣呢?


如果有人指責我是Gay的,這不是事實,我不是Gay,我不會生氣,我只是很訝異為何他會這樣講。

如果有人指責我有 自私自利,不工作不貢獻社會,這是事實,我也不會生氣,他只是說出了一個大家都知道的事實。


你知道你甚麼時候講一個人說Gay的時候,他會突然情緒失控地反擊嗎?


因為被看穿的感覺實在不舒適好受,當那個人知道自己是Gay,也隱藏自己是Gay,又不肯接受自己是Gay的時候,你講他是Gay,他就會異常生氣。


掐到痛点最容易生氣,不過那個人生氣又好,怎樣發瘋也好,也是與我無關。


《有錢人從不為錢工作》

金錢不是生活中的最終目的,只是達成各種目標跟目的的一項工具,相較於快樂、幸福與人生目的,金錢更有形。所以我們做決策時,往往聚焦於金錢,而不是聚焦在最終更有意義的目的。


賺錢,是為了要過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生活,達成人生的夢想。


而知識的落差就是財富的落差,唯有致力於提升自己的理財素養(Financial Literacy)、財商(Financial Intelligence Quotient, FQ),才能成為金錢的主人,而不是金錢的奴僕。


最好的投資就是投資自己的腦袋一起駕馭金錢吧!

《司馬懿和諸葛亮》

談諸葛亮,很自然聯想他的宿敵司馬懿,究竟誰勝一籌?爭論足足十幾個世紀。近年,尤其內地,興起擁司馬派,顛覆傳統,劇集《大軍師司馬懿》(2017)受歡迎可作代表,典型功利主義,拆穿了亦沒啥創見,倒是所反映的價值觀堪憂。


諸葛亮(公元181-234)字孔明,輔助蜀漢,他死後蜀漢被曹魏所滅;司馬懿(179-252)字仲達,輔助曹魏,他死後兒孫篡奪曹魏,三分歸一,建立晉朝。這是小學生都識計的成績表,怎麼歷來公認諸葛亮勝於司馬懿呢?


正史《晉書》都記載「死諸葛走生仲達」——司馬懿懷疑諸葛亮未死而不敢進兵,傳為民間笑談。題外話,其中一方先逝,反而分出高下,使我想起張國榮與譚詠麟。


公平競技,兩人並非在同一起線,先天魏強蜀弱,況且司馬氏世家望族,代代做官,諸葛亮才真正「臣本布衣」耕田,猶如窮小子駕着錢七鍊贏富二代法拉利,你欣賞哪邊?


遊戲規則,諸葛亮受先帝託孤,沒取劉禪代之;司馬懿也受過魏明帝託孤的,《三國志》說魏明帝「執其手謂曰:『吾疾甚,以後事屬君,君其與爽(指大將軍曹爽)輔少子。吾得見君,無所恨。』宣王(指司馬懿)頓首流涕」,還叫兒子曹芳「抱宣王頸」,日後,司馬懿搞政變殺害一同輔政的曹爽,架空魏主。他長子司馬師除掉曹芳,次子司馬昭除掉新君曹髦,孫兒司馬炎索性篡位。我並非訴諸愚忠思想,而是既然比較,便請依遊戲規則,諸葛亮遵守承諾,司馬懿卻「嘻嘻老子就是失信」,夫復何言?


這起了個很壞的頭,晉朝可算歷史上最爛朝代,連司馬炎也沒一絲開國氣象,羊車望幸,荒淫無道。八王之亂骨肉相殘,反正老頭子騙回來的,還用講規矩嗎?五胡亂華,開啟中原被異族長期佔領的大分裂,我認為,恐關臣民心底瞧不起司馬家之故,常說匡扶漢,何曾聽聞匡扶晉室?離心離德。偏安江左的晉明帝不懂祖業崛起由來,丞相王導大講一番如何誅滅異己、脅逼曹魏孤兒寡婦的「豐功偉績」,晉明帝聽得掩面嘆息:「若如公言,祚安得長?」已不單抽象的仁義道德,生物以繁衍為目的,司馬氏福兮禍所伏,得了天下,經歷多次動蕩,槍打出頭鳥,遭屠戮殆盡,由上古一個大姓銳減變僻姓。


諸葛也僻姓,獨因諸葛亮成智慧、受尊重的代名詞,讚人家「賽諸葛」、「女諸葛」,是美稱。試問,哪一姓氏具此威力?從優生學角度,你說誰笑到最後?


日本文化講究敗者美學,在戰國(1467-1615)群雄中喜歡武田信玄和真田幸村,貶抑終極勝利者德川家康,不以成敗論英雄,值得深思,其實中華自古亦有。


回頭看,推崇司馬懿一來出於翻案標奇立異,二來迎合社會投機心理,人人自詡奸奸狡狡,一派無毒不丈夫模樣,到頭來權謀沒學成,畫虎不成反類犬,風氣惡俗,貽笑大方。雖然話成王敗寇,但一以下犯上,二篡朝奪位,三與民無功,亦算犯盡書史者大忌。

《心錨Anchoring》

心錨是一些刻板或下意識的心理記號,這就包括了人與人之間互動時,必然會有的一些不成文儀式。特別是有長期相處的人,他們之間必然有很多不成文的機制。


這是為何大部份的成功學課程都很積極的用制定口號和動作?主要的目的是要炒情緒。


要炒這種情緒,離不開告訴你,你的心態、狀態會主宰你的學習和成功,然後又講那些很俗套的成功人士都是熱情的,都有很大的正能量情緒,再附加一些似是而非的吸引力法則,又有環境的燈光音樂,同儕的羊群心理等等。不過,這些也是成功學的官話,實際上要以心錨的制定動作口號的記號來炒你們的情緒,其實是要鋪排著之後要推銷給你更貴、更高級、更Exclusive 的課程或鑽石精英圈子。


某出名講錢和財富思維的課程,最後一天最後一個遊戲,就是要你哭,你不哭,他們不會停。最後,就是在大家感動天感動地後,他們會講解(就是推銷)他們那個某某商學院的學習系統。


為何炒情緒高潮要和推銷高價課程掛鉤?因為情緒的強度和理性的弱度成正比,越情緒化時,所做的決定就越腦殘。


心錨是不需要口號和動作這麼粗燥的。


NLP中的心錨(Anchor)是一種改變內心狀態的行為技術。心錨的運作是一種條件反射(conditioning)技術。


心錨可以分為視覺、聽覺、感覺及嗅覺等心錨。當某人在處於某種心理狀態下(例如興奮、直信、被愛等),在身體上某個特別的地方施行一個剌激,或者用另外一種說法,安裝一個”掣”(button),這個”掣”便會與這種心理狀態連結在一起,每當這個”掣”被按下的時候,那種心理狀態便會再次出現,這是一種感覺型心錨。有關視覺型心錨,例如每當你看見自己在某一項比賽中贏取的獎杯的時候,你會自然地重現那份成功的感覺。又例如當你看見某次旅行的照片,你會自然浮現出當時那種輕鬆寫意的感覺。


心錨是一種身心狀態調控技術。有效的心錨能夠製造出一種資源狀態(Resourceful State),在這種狀態下,當事人能夠更有效達到預期中的目標。我們亦可以運用心錨改變未來要面對的某一事情的內心狀態,亦即改寫該件事情在大腦內的神經網絡。當事人會發現要真正面對該件事情的時候,他的內心狀態以致行為表現會有更理想的效果。


設定感覺心錨的程序 :

  1. 引導當事人回想過去一個有強烈感覺的經驗(例如充滿自信、成功、興奮等)。
  2. 在對方的感覺開始達致高峰時施行某一種刺激。
  3. 打破狀態(Break State)。
  4. 想像未來要面對的一件事,例如見工、見客、演講等。
  5. 按下心錨,感受該件事情出現怎樣不同的感覺,以及大腦內的圖像有什麼變化。
  6. 打破狀態。
  7. 未來測試(Future Pacing)。


設定心錨的秘訣 :

  1. 該次經驗需要是強烈的。
  2. 時間需掌扼得正確。
  3. 心錨需要安裝在身體上較獨特的位置。
  4. 重復安裝某一心錨的次數愈多,則該心錨會愈持久。

《打造「正確」學習 mindset 4》

關於比較,專注自己就可以,大家好好看著自己就好,雖然這真的很不容易。


前面所講的成功或失敗的定義跟比較也有關係,不想承認失敗是因為覺得這樣就會輸給其他人,其他人成功但你卻失敗了,有種低人一等的感覺。解法前面講過了,就是不要把失敗看在眼裡,不要覺得這是一件有分高下的事情。


總歸來講,就是要從內部去肯定自己,而不是從外部去尋求他人的肯定。當你能做到這件事情的時候,就沒有什麼可以傷的了你了。不過這點我覺得比其他的都還要難達成,真的是知易行難,因為我自己都做不太到。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參考僅供參考,沒有什麼「為什麼他可以我不行」或是「為什麼我可以他不行」這種事。在參考他人的經驗的時候,千萬別忘記背後有很多你看不見,對方也不會提(或根本沒想到要提)的東西。


例如說我一直說自己英文差、外語差,我是真的這樣認為,但從某些人的角度看起來,可能我的外語能力已經算好。因為我的比較基準是那些國外Local,所以會覺得自己英文差。


人家可以不代表你可以,人家不可以也不代表你不可以。那你到底可不可以?回歸到一開始講的:試試看就知道。


心態改變之所以難,就是因為無論我講再多,無論你看再多,很可能都沒有用。不過我覺得這其實也沒什麼關係,之所以沒有用,有可能是因為你已經有了自己覺得很不錯的心態或是生活模式,那其實沒有什麼需要改變的。


我寫這篇其實也是分享我覺得比較好的心態,但什麼是「好」就是因人而異,如果你已經找到對自己有用而且覺得很不錯的心態,那可以忽略我所說的一切。


找到自己才是最重要。如果你還沒找到的話,可以試試看我上面提的那一些心態。

《打造「正確」學習 mindset 3》

什麼是成功,什麼又是失敗?


大家知道考試中最強的是哪一種人嗎?


不是考 100 分的人,而是拿低分還很開心的人。


為什麼?因為他不在意。


他根本不在乎成績,不在乎自己的分數是多少,因為這跟他「個人」一點關係都沒有。英文考很低又怎麼樣?就只代表「這張考卷上的題目你不會」,那就代表英文很爛嗎?不見得,搞不好Reading 真的很爛,但是Oral很強。那就代表不聰明嗎?不見得,搞不好其他領域很強。


我從來都不覺得這些成績有什麼特別,外間的聲音也從來沒有被我放在心上,因為我知道這些都不代表什麼,這些一點都不重要。


那重要的是什麼?


重要的是實力,重要的是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所以,我們到底要如何面對失敗跟挫折?


第一步,你的失敗不是你的失敗。雖然的確失敗,但這一點都沒有什麼,不代表你的人生就收皮或是需要為此感到丟臉。

第二步,冷靜面對,找出原因。如果想做改善的話,就找出為什麼。

第三步,解決它,去解決你找出的那個原因。


比起這個,更重要的是去找出原因,看看自己為什麼期限內沒辦法達成這件事,然後去改善、去優化,去把問題解決掉,讓自己變得更好。 人其實不需要把失敗看作是一個終點,它不是,它只是路上的風景之一而已。你要去習慣它,然後試著觀察它,就會發現它其實也是很美好。


《打造「正確」學習 mindset 2》

習的大忌莫過於「光說不做」還有「不去思考」,或許還要再加上一個「畫地自限」。


連學都沒學過怎麼知道學不好,怎麼不學一下再試試看。如果你有學過然後發現學不好,這也沒關係,可能是老師教得差或是真的很沒有天份,至少有去試過了。可是沒有試過就直接投降輸一半,這樣我是覺得有點可惜。


比起畫地自限,我更推崇的心態是「到處試試看」,就像某飲料的 Slogan:Let’s try 還有Nike 的 Just do it,都是同樣的意思。先去試試看,而且試試看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成功」,而是「試試看」這件事情本身。換句話說,有去嘗試是最重要的,至於嘗試過後是成功還是失敗,其實並沒有那麼重要,至少試過。


一旦你試過以後,若是發現真的不適合,那不要勉強也沒關係。


舉一個相反的例子,那就是苦瓜,以前覺得苦瓜很苦所以不敢吃,直到某次跟同事出去吃飯,點了鹹蛋苦瓜,吃下去天為驚人,為什麼鹹蛋配苦瓜可以那麼好吃!從此之後就對苦瓜改觀,發現沒有想像中難吃。因為我去試了,所以才能發現這件事。


「試試看」是很多問題的最佳出路,因為無論你的想像如何,無論你在腦中演練過多少遍,都不如實際去試一遍來得有用。

《打造「正確」學習 mindset 1》

在正式進入主題以前,先來談談這個標題!我把「正確」兩個字特地框起來,因為有時候很難說有什麼是真的「正確」的,純粹是個人喜好不同而已。例如說我認為正確的心態是「無論你想做什麼都行,就算不想做事也行」,但很多人的心態可能是「我一定要持續進步」之類的,這時候其實就很難說哪個是正確的,因為這本來就不是一件有標準答案的事。


因此這邊的「正確」,完整的解釋是:「我個人覺得比較好的」,但標題如果取叫:「打造我個人覺得比較好的 mindset」有點太冗長,所以只好借用了正確這兩個字。


所以接下來就是來談談幾種不同的心態,然後說一下為什麼我覺得比較好。會談到的主題如下:

  • 學習的心態
  • 看待成功與失敗的心態
  • 比較的心態


《工作賠本,不如在家躺平》

所謂公民社會促進公平正義的能力,實際上就是政府與政策給予,公民社會與政府其實是雙生兒。因此一堆社會活動家相繼進入政治,他們需要透過政治去延續他們的事業。


這裡多的是社會主義者,學者,各種良心生意人,最欠缺的是做實業產業的人,那些人沒時間當活動家。也就是說,他們並不知道資方想甚麼,也不知道勞方想甚麼。他們有的工作經驗往往是在各種公職,非牟利團體,學校,全都是一些沒接觸市場的地方,他們覺得幫人民發聲,百姓抱怨甚麼就消除甚麼,就能實現大家最想要的,高薪水,低樓價,高福利,低稅收,低生活成本、物價便宜的社會。


耕者有其田是不夠的,耕者有利潤才是重要。


比起誅心,或者各種陰謀論,這些有爭議的事情,有些東西是沒甚麼爭議的,那就是「不賺錢的事情大家不會做」,政客關注所有事情,可是就是不知道或不想承認一件事,那就是社會是靠人類們每天工作才能維持,而人類之所以每天工作,是因為能透過工作得到利益,而大部份人的利益,都源自在市場上把自己的工作成果賣給人。


大學教授與講師以為賺錢是因為讀了書,政客以為賺錢是因為有權力,活動家以為賺錢是因為成功爭取,一堆公職人員賺錢是因為政府在發薪水,而不是「賣東西賺錢」。這種邪惡的資本主義,不太進入他們的考慮當中。


他們甚麼問題都想要解決,而他們甚麼問題的解決方法,都是拿走利潤。市場的反應很簡單:停止。


接下來的所有問題,都是從這點引出來的副作用,超通貨澎脹也好,治安也好,貧窮也好,歸根究源,都是源自一件事:既然負責與工作沒有得到鼓勵,那不如躺平,問題就交給別人,如果所有「別人」都一起躺平,經濟走向崩解。工作與提供服務的人不爽,那就所有人都成為問題。


那就是殺雞取卵。古代的蠻族打仗,也知道不能殺害生產的農民;魔王織田信長,也知道要放任商人做生意買賣,才能夠促進經濟流通;但現代的政客與活動家們,卻是喜歡殺雞取卵的,一群又一群的人們,他們甚麼都談,就是不談錢從何來。


想想也是合理的事,蠻族與信長,他們再愚笨都知道自己的物質來源,就是征稅,而現代的政府機構卻太發達,太自動化,人們也漠視事情的運作機理,結果令人退化到連政府的財源終究來自市場也感覺不出來,以為錢是來自魔法聚寶盆的。我想,大家都追求公平正義,但不接觸市場的人,其實是沒有這能力的。


最後一堆人一方面想用稅收解決所有問題時,同時力求殺掉那些稅收的來源。

《他只是個孩子》

兒童被保護,不是因為年幼,而是因為成年人剝奪了他們的權力,他們必須上學,他們沒有完整的自由,他們必須有監護人與被家長照顧,既然我們給予他們這麼多限制,我們對他們的錯誤予以寬容,是用這些自由與權力換來的寬容。我們寬容兒童不是因為「他只是個孩子啊」,而是因為權責是相等的,權力權利都不完整的人是應該被寬容。


當兒童擁有的權力與成人相等甚至更高時,那麼他還是有同等責任,因為他不再是無權者。 所以,成年人選擇了接受權力,他就要接受責任,而沒有輸打贏要,談權力時你就是父母、總統,談責任時你就是 巨嬰、兒童。


現實很多「他只是個孩子」的情況,那些人根本就是成人,他們已有完整的權力,可以投票,可以工作,可以入戲院睇三級片,可以吸煙飲酒,可以獨立生活,他在任何一方面的權力都跟其他成年人一樣時。所謂「他只是個孩子」就只是因為他自己不成熟或者他媽覺得他是個孩子,這些人事實上並不是「孩子」,他們就是「不合格的大人」,十八歲就成年了,十八歲就是大人,他不願意長大是他的問題,他媽不告訴你你長大了是他媽的問題。


想一輩子像兒童一般被優待,也非不可,先想想自己要不要放棄一切成人的權力,放棄自主, 任何權利都不要,如果不想,那就不是真的想當孩子或在當孩子,而單純只是不想負成人的責任。人擁有權力權利就要有甚麼的責任,任何違反這點的想法都是逆天而行。

《窮人思維的特質4- 急功近利》

就像之前兩篇一樣, 作為「窮人孩子」賺錢求的不是奢侈,不是自己的享受,甚至不是改善自己的生活,而是改善一些比自己年長的窮人的生活,如果沒有辦法很早賺到錢,就算最後賺到錢,事情還是會落空。如果在改善家人的生活之前,他們已經死去了。你可以想像這些有良心的孩子心裡有多大的失落感,就算他們之後賺到錢,也沒有辦法彌補這種失落感。


如果你賺錢的目的,就是為了報恩那個照顧你的人時,那個人在你賺到錢時已消失或去世,你覺得拿那些錢,去買車買樓、食好住好, 會否能令你的心裡好過嗎?


所以這導致這些有良心的窮人孩子,都沒有耐性,他們總是想要快速致富,而且很容易被投機,賺快錢的機會吸引。因為他們的願望是時限比別人還要嚴刻。一個出身不錯的孩子,可以去到五六十歲事業有成,可以投資去到晚年才收穫,因為他們為的都是自己,大不了是留給下一代。那時間就站在他們一邊的。而時間不會站在「為上一代付出的人」的一邊。


這種為上一代付出的人,生活通常節斂,簡僕,不嫖不酒,但他們比奢侈消費的人卻會更貪婪,因為他們要買的是最貴的奢侈品:彌補上一代的人生。


所以窮人奮鬥,而社會告訴你,我們這裡全部致富的方法,都是要靠耐性時,他們就很容易走向投機,挺而走險,可惜的是,他們的父母家庭貧窮,自然也難授予他們甚麼社會智慧,結果就是他們很容易成為別人的餌食。如果他要解決的問題,是必須五年內,十年內就解決,他們想選擇有耐性也沒有意義。


當然急功近利最後的結果,通常是失敗的。然後他們要不就是在會死去的親人身上花掉了一大筆錢,然後在親人死去悲傷之餘也沒有錢,把錢都花在上一代的債務與醫藥費上。 然後在下一代延續那個貧窮的循環。 通過照顧貧窮上一代得回的,就只有對得起自己的感情與良心,但一定不利財富積蓄。


就如同善良的快樂王子,良心導致犧牲,犧牲的結果就是化為一堆塵土。


其實欠缺同理心自私,不照顧親人也不照顧外人的窮人,人生可能還會健康一點。 所以最終窮人還是比較適合欠缺同理心。


《窮人思維的特質3- 沒有同理心》

以前有一套電影叫最佳損友闖情關,裡面的反派就說了一句很好的對白,他說「我弟弟天天要洗腎,我爸爸要做心臟病手術,我大哥欠債在外面被人追殺」「原來你也有這麼多困難怪不得不幫我」...


「不,我親人這麼慘我都不幫,憑甚麼要我幫你?」


如果大家就接受每人只為自己人生負責,不用為上一代的人生負責,那麼上面這個反派就是大家會生出來的人,那就別扯甚麼良心。


一個沒有良心的社會,並不是因為大家生性邪惡,而是因為窮人的小孩很早在道德上就要做出選擇。選擇了這條路,往往就會演變成覺得社會虧欠了我,上一代沒給我遺產還要給我負擔,他們也虧欠了我,是窮人生仔正仆街,全世界都欠了我。自私與反派就這樣生出來的。


有聽過電車問題嗎?這就是電車問題。


窮人孩子一開始就要選擇是否要對人有同理心。而出身好的孩子,就算一分錢都沒從家裡得到,他是可以選擇一直拖延這些道德選擇問題,去到三十歲,四十歲,都不用面對,當一個一輩子安心理得的好人。窮人就是一開始就要選擇當好人當到底,還是承認同理心是奢侈品,窮人必須放棄同理心。以上那種就停在這,另一邊的人自然就是有良心的孩子。


這種人會怎樣呢?他們選擇了分擔上一代在財富與時間上的貧窮,人生就不是起跑線的問題,上面那種自私的孩子,起跑線是零,而有良心的孩子,起跑線是負數。他們一開始就要付家用,付上一代的醫藥費,還上一代的欠債,或者每天花時間照顧上一代,他們所有事情都比別人辛苦。上面的那種人覺得社會與父母虧欠了自己,而有良心的孩子則覺得自己虧欠上一代。


聽起來真是有良心的聖人。


註:補充一句,「沒同理心的人」通常都會以為自己有。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