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貧窮而品性較好的人,對於小時候受的照料,就會更感激,自己能夠活下來並成長靠的就是貧窮家人的照料,想要令家人過好一點並不是因為孝順,一個善良的年輕人,看著照顧自己長大的人貧窮困苦,這不是很詭異?
這個社會到處都談論同理心,反歧視,包容大愛之類的大仁大義時,卻同時主張「你不用理你上一代的貧苦,因為不是你的責任」?當你留意到這樣說的人,不少都同時可以同意同情新移民,同情外勞,同情非洲難民,卻叫說你家人過得不好跟你無關,不會覺得突兀嗎?要求大家都注視遠方別人受苦的時候,不然就是沒同理心,去到照顧自己的親人時,反而就變成了責任歸屬問題?
這就是出身階層不同一個難以理解的差距,很多出身較好的人說自己貧窮的時候,他們可能會說,我也沒從上一代繼承家業和資產,父母也沒給我甚麼錢,我跟窮人有甚麼分別呢?不,分別很大。
因為上一代就算甚麼都不給你,讀書供養照顧長大這些先不說,至少你一生中從沒有「要去在上一代死去之前改善他們生活」這個問題存在過,打從一開始,自己的人生自己負責,就是你的起點。同時覺得父母的人生自然是由他們負責,他們本來就過得不錯,他們不幫孩子出買樓首期已經讓孩子落後起跑線。他們就算不為上一代做甚麼,都不需要經歷一次良心的選擇。
至於窮人的孩子呢?如果他們能夠無情的,把上一代的貧苦完全無視,那麼他們的起跑線就是零。那就是父母貧窮是他們的事,別人爸爸有資產給兒子繼承,我甚麼都沒有我還要為他們付出甚麼?
道理你可以這樣說。不過選擇這條路的人,對親人都能捨棄同理心,自然對外面的人更不可能同理心。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