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驅動人類工作的理由可粗分兩個。第一個就是「工作是為了防止環境惡化」,第二個是「工作是為了環境變好」。
為何我會把防止變壞放在第一個?因為工作就是為了吃飯,生存,原始人本身就很懶,但只是懶的話就會餓死,所以他們還是去採果,打獵,農耕,慢慢發展出文明。現代的難民,窮人,也是隨便甚麼都好都先找個工作,就是為了糊口,謀生。有些人不喜歡自己的工作,應該不少公務員早就厭倦自己的工作,可是知道那工作丟掉之後自己就會有很大麻煩,所以還是做下去。因此這是最直接,第一的工作理由。
這自然導致一件事:社會進步,財富累積,生存就不再是問題。
今天的香港,哪怕是窮人,最多不能吃到自己喜歡的食物,卻沒有人會餓死,食宿這件事對於大部份人來說不構成問題,如果上一代有積蓄財富的話,就更不是問題。去到中產父母的子弟,他們能夠有一個不錯的房間,在上一代供給下,每天穿不錯的衣服與食物,而他們未來老去也會留下資產繼承。加上資產價格不斷上升,他們的生存就更不成問題,他們的階級令他們從沒有生存的問題。
所以年輕人工作,是為了社會上的認可,不是為了拿工資糊口,是令自己盡量不要「德不配位」。至於家境較差,但去不到沒飯吃的人,他們只是要吃飯,去麥當勞打工就ok。如果要他們再努力一點,誘因就是能導致階級上升,買房子之類。其實,如果外勞在外面工作也不能買鄉下的房子,可能就連外勞都不來。
當不再為生存所迫時,人類工作是為了一個可見的美好未來。
自食其力四個字,在越後的世代,就越沒有價值,我年輕時,社會還是覺得「自食其力」多少有點光榮,去到現在這時代,你談這個有甚麼意義呢?難道你覺得有人會欣賞一個自食其力的工廠工人,多過一個收租的業主或網絡KOL?
年輕人重視的是自我形象,希望自己穿得好看,希望別人覺得自己過得好,過得體面,在工廠的生產線裡做重複的工作,令他們感到絕望,形象低落,而且說出來也會被人鄙視,如果真的沒錢他們寧可去做便利店店員,送外送,至少是給人的形象比較好的「斜槓青年」。人是否要做一個工作,不僅是工資的問題,也有倫理與社會文化與形象的問題。外勞就沒有這樣的問題,在外面工作拿錢回去養家買房子,可是光榮體面的事情。
日本也會叫年輕人,我們其實缺農民,你們又失業,為何不去務農呢?
最終會發現,人類生存不僅需要錢,也需要面子,形象,有些社會就以改善形象,把這些社會必須的工作包裝成一種美好的生活方式作為解答,其中自古以來,就有將農村生活美好化浪漫化的做法。
工作需要人,人需要工作,可是人不想要做辛苦又被人鄙視的工作而已。一個讚頌不勞而穫者的奢侈,而貶低自食其力基層勞動者的生活,自然會導致不務正業,實業空虛。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