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孩子這概念的客觀效果,就是階級複製的效率最大化,有錢人的孩子如果聽父母的安排的話,他基本上不用動腦袋,光靠聽話這件事便可以在自己也不太清楚一切事情的機理之下,平步青雲。你就經常能看到一大堆三十歲不足就在建制中拿到很好薪水的人,然後他們的整個人生歷程,都有很顯然的工程痕跡,父母早就鋪好火車軌,而你只要在這個軌道上走,就比別人更快的拿到一切,車子房子社會地位甚至家庭後代都很早就達成。
父母安排一條康莊大道,乖孩子聽話走上去,人生就可以三十歲前已保證了幸福安樂,穩穩賺。再累積年資得到更多的收入與地位,成就理想人生。
如果孩子不夠乖,也就是不依從父母給予的道路,那往往態度就是「讓你出去碰釘子」,在外面做一些事情,繞遠路,賠一些錢之後,理解這世界不好混。那時就會回到父母安排好的道路上,可能是遲了一點但父母給你的好東西你怎可能不要?當然也有些人父母對孩子比較沒耐性那就關係惡劣了。
成功的話,乖孩子們甚至不太需要清楚自己在做甚麼,在讀甚麼,自己得到的東西是怎樣來的,就可以活得很爽。為何自己有高收入呢?為何受人尊重呢?為何一切都順利呢?最大的人生智慧就是當乖孩子以及勤力實行就能得到一切。努力加上聽話,讀自己也不知道為何而讀的學位,交自己也不是很有興趣卻高分的功課,就能在康莊大道中走得最遠,成就最大,在別人還在奮鬥時,已擁有一切。
以上的理想情景,只限於在社會上階級好,成功的父母。而我們就算是階級不好,不成功的父母,也一樣想要教乖孩子,因為我們的教育只懂教乖孩子,也一樣想要服從。
出身不好的乖孩子,就會面對不同的故事。
一個自少溫順的家庭比較平凡甚至窮的孩子,自少也很乖,很懂事,也願意聽父母的勸導,要他們努力讀書考大學之類。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他的父母給他的指導與期望是錯的,或者過時的,父母的社經地位不好,未必是他們的錯,但明顯的沒有辦法提供甚麼人脈,也不知道要怎樣才能夠令人生成功,他們可能有怎樣在底層生存的智慧,卻明顯沒有階級上流的智慧與經驗。
他們對於階級上流的方法,往往都是「以自己年輕時以為沒做到的遺憾」。
例如,自己年輕因為學歷不足而找不到某工作,看到找到某工作的人日後過得好,就叫孩子一定要讀大學;年輕時沒買房子乘不上房價暴升的潮流,就要求孩子一定要早點買房子;甚至年輕時太早結婚有家庭導致經濟上非常緊張無法累積財富,就直接叫孩子千萬不要那麼快就搞出一個小孩子;這些的基礎都不是「成功的經驗」,而是「我的人生另外一個選擇」,至於那選擇是否對呢?至少他沒被證明是錯的,因為人生根本無法重來,就意圖把這些「至少我此路不通」的智慧給下一代。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