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半個世紀以來,城市流動性(Urban Mobility)有了莫大轉變,而歐洲正大力發展亞洲鮮少談論的概念——以人為本的「都市主義」(Human-centric Urbanism)。
城市生活的最大優勢,正是透過密集、緊湊、混合使用的土地利用模式,帶來的真正效率,透過大量人口頻繁步行、騎乘自行車與使用公共運輸便捷來往,才會帶來更加健康、永續、公平的城市經濟運作模式。
事實上,不是汽車,而是——「人」才會產生消費行為,「人」才會與其他人群及商舖發生意見交流,帶來價值觀上的衝擊與碰撞,最後引領社會性的思想進步,最終優化社會運作機制。
城市設計與規劃專業領域在60年代開始批判對交通工具通行效率盲目信仰的現代主義宏大敘事,也在80~90年代看穿了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的偽現代性,即是徹底自我矛盾與精神分裂,只有自我參照而重演「前現代」野蠻與渾沌的相對虛無主義,也逃過了「後現代主義」反智與自我毀滅的必然結局,走到了今日的「後後現代」(Post-postmodernism)都市主義時代。
「後後現代主義」在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的思想進程上,解構了兩種意識形態詮釋現代性的膚淺思維盲點,重新拾回人本城市運作的共同事實與普世真理,看見以「人」為中心的核心抽象價值,構築以人為本的宏大敘事,深入追求對人類行為與城市建成環境關係——「城市學」的終極研究,看見人本城市復興運動的核心秘密:人類社群運作的原生秩序,即為「現代性」的真正意義。
唯有追求城市的「行人經濟學」,鞏固「人」的主體性以及工具的客體性,這才是脫離偽現代城市衰亡災難的救贖之徑,在正準備從前現代社會全面走入現代主義,而將後現代主義的批判謬誤視為思想高度的台灣社會,這一點尤其重要,否則,人們不過就是持續在落後世界文明半世紀的這一端,遙望領先世界文明半世紀的那一端,永恆地垂涎三尺而已。
「生活始於步行。」——城市設計師揚.蓋爾(Jan Gehl)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