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因為提出這個洞見,獲頒經濟學諾貝爾獎。他和特沃斯基(Amos Tversky)一起提出「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挑戰人類是理性主體、以相同方式衡量得到與失去的假設。這個理論指出,對同一樣東西,相較於獲得,人類實際上受失去所引發的情緒影響更深。我們會出現康納曼與特沃斯基所說的「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這就是為什麼相較於股市上漲10%,下跌10%的時候,新聞媒體會沉浸在世界末日裡。這也是我們深深痛恨失望的原因。研究顯示,我們願意不惜一切代價避免失望。
展望理論解釋了為什麼如果你丟了一支錶,你會很沮喪,即便你其實另外還有四支手錶。
總而言之,以下三條公式解釋了人類的衝動,指出為什麼我們似乎永遠無法獲得持久的滿足感:
滿足感=持續獲得想要的東西。
成功=持續擁有比別人多。
失敗=不如人。
得不到滿足感是職業衰退特別令人痛苦的地方:你為了獲得滿足感,使出渾身解數,但不進反退,在慾望跑步機上逐漸落後。在你放棄一切希望之前,我有好消息:你還是可能獲得滿足感,只不過不能靠舊公式。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