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最寬鬆的標準,「麥卡錫主義」這個詞彙可以泛稱過冷戰時代號召社會正視共產黨滲透,對共產黨採取敵對政策的意識形態。
不過這樣的使用方式太模糊,也不夠精確。畢竟同樣是冷戰時期的反共政策,美國、歐洲、韓國、台灣、越南、馬來西亞無論是強度或是採取的方式都南轅北轍。所以更精確地講,「麥卡錫主義」指的是美國參議員麥卡錫(Joseph McCarthy)從二戰後的1950年到1954年之間,發起一連串以「揭發共諜」為號召的運動。
麥卡錫主義成為當時美國保守政治勢力掃蕩異己的藉口,傷害了不少無辜的人,其中甚至包含了讓美國贏得冷戰的幕後功臣。
仇恨麥卡錫的人,不是對他的粗魯、尖刻甚至誇張的表達方式反感,而是與他的政治立場——反共產主義——針鋒相對。這在新左派教授艾倫.施萊克(Ellen W. Schrecker)的著作《沒有象牙塔》中得到極為坦率的承認。這是一本反映麥卡錫主義在大學影響的傾向性很強的書。「首先,使麥卡錫成為麥卡錫分子的不是他的咆哮,而是他的反共使命——問題不在這個人的手段而在於他的信仰,真正的問題在於他堅持這樣做的目的。」
麥卡錫所從事的是正義的事業,但他在戰術上犯了若干錯誤。他未能確立主要敵人和次要敵人,四處開火,而惹火燒身。多年以後,特朗普也犯了同樣的錯誤,試圖快刀斬亂麻清除「深層政府」,結果樹敵過多,造成施政困難,黑暗勢力排山倒海般地發起反撲乃至竊取了他的第二個總統任期。
麥卡錫有極高的民意支持度,在體制內卻少有盟友。他觸犯了馬基維利(Machiavelli)對政治家們最強調的一點:建立穩固的政治根基。沒有穩固的政治根基,他影響力巨大,但也是脆弱的,這種脆弱性讓他在很多時候獨自承擔一切反對派攻擊,沒有多少人真心支持他,一旦被打倒,就很難東山再起。
麥卡錫是那個看到敵人在鐵軌上安置石頭、要讓列車傾覆的人,他排除了危險,讓列車安然前行。列車上的人,只要是以身為美國人而驕傲,就會感激他。那些仇恨麥卡錫的左派,不知道自己還活著應當歸功於麥卡錫——如果他們憧憬的共產主義在美國實現,史達林或毛澤東式的獨裁者不會讓他們活著,在極左派眼中,不夠左的左派是些無病呻吟、必須用暴力消滅的小資產階級。
麥卡錫主義並不是《英語大辭典》中說的「毫無根據指控陷害他人」的專制主義,而是美國的立國精神,為了捍衛自由而勇敢奮戰,消滅一切危害自由的敵人與叛徒,正如拉塞爾.柯克(Russell Kirk)形容保守主義「會被不斷嘲諷,但卻始終守護著文明的存續」。麥卡錫主義是美國保守主義的精華,雖然不斷地被誤解和嘲諷,但它守護了美國的自由,在美國立國時就存在,現在依然存在,自由永遠需要守護者和捍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