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歷史上的麥卡錫主義》



如果用最寬鬆的標準,「麥卡錫主義」這個詞彙可以泛稱過冷戰時代號召社會正視共產黨滲透,對共產黨採取敵對政策的意識形態。


不過這樣的使用方式太模糊,也不夠精確。畢竟同樣是冷戰時期的反共政策,美國、歐洲、韓國、台灣、越南、馬來西亞無論是強度或是採取的方式都南轅北轍。所以更精確地講,「麥卡錫主義」指的是美國參議員麥卡錫(Joseph McCarthy)從二戰後的1950年到1954年之間,發起一連串以「揭發共諜」為號召的運動。


麥卡錫主義成為當時美國保守政治勢力掃蕩異己的藉口,傷害了不少無辜的人,其中甚至包含了讓美國贏得冷戰的幕後功臣。


仇恨麥卡錫的人,不是對他的粗魯、尖刻甚至誇張的表達方式反感,而是與他的政治立場——反共產主義——針鋒相對。這在新左派教授艾倫.施萊克(Ellen W. Schrecker)的著作《沒有象牙塔》中得到極為坦率的承認。這是一本反映麥卡錫主義在大學影響的傾向性很強的書。「首先,使麥卡錫成為麥卡錫分子的不是他的咆哮,而是他的反共使命——問題不在這個人的手段而在於他的信仰,真正的問題在於他堅持這樣做的目的。」


麥卡錫所從事的是正義的事業,但他在戰術上犯了若干錯誤。他未能確立主要敵人和次要敵人,四處開火,而惹火燒身。多年以後,特朗普也犯了同樣的錯誤,試圖快刀斬亂麻清除「深層政府」,結果樹敵過多,造成施政困難,黑暗勢力排山倒海般地發起反撲乃至竊取了他的第二個總統任期。


麥卡錫有極高的民意支持度,在體制內卻少有盟友。他觸犯了馬基維利(Machiavelli)對政治家們最強調的一點:建立穩固的政治根基。沒有穩固的政治根基,他影響力巨大,但也是脆弱的,這種脆弱性讓他在很多時候獨自承擔一切反對派攻擊,沒有多少人真心支持他,一旦被打倒,就很難東山再起。


麥卡錫是那個看到敵人在鐵軌上安置石頭、要讓列車傾覆的人,他排除了危險,讓列車安然前行。列車上的人,只要是以身為美國人而驕傲,就會感激他。那些仇恨麥卡錫的左派,不知道自己還活著應當歸功於麥卡錫——如果他們憧憬的共產主義在美國實現,史達林或毛澤東式的獨裁者不會讓他們活著,在極左派眼中,不夠左的左派是些無病呻吟、必須用暴力消滅的小資產階級。


麥卡錫主義並不是《英語大辭典》中說的「毫無根據指控陷害他人」的專制主義,而是美國的立國精神,為了捍衛自由而勇敢奮戰,消滅一切危害自由的敵人與叛徒,正如拉塞爾.柯克(Russell Kirk)形容保守主義「會被不斷嘲諷,但卻始終守護著文明的存續」。麥卡錫主義是美國保守主義的精華,雖然不斷地被誤解和嘲諷,但它守護了美國的自由,在美國立國時就存在,現在依然存在,自由永遠需要守護者和捍衛者。

《軍隊與官僚角色的重要性》

在太平洋戰爭結束之後,大日本帝國撤出了南韓,而美軍進駐,這件事的背後必須想一個事情:大日本帝國一直統治朝鮮幾十年,他撤出了的話,那麼誰要負責當地的治安,法律,政府呢?無論統治的是誰,你還是得維持一個地方的運作,運作當地的經濟,飲水,港口,鐵道,發電廠,維持道路,警察的運作,你不可能說,日本一撤出,整個政府就不運作,全部東西立即停擺。


而誰懂運作這些東西?你不可能隨便在街上找個人去運作的,那必然是技術官僚,然後社會上的技術官僚是些甚麼人?只有前大日本帝國底下的朝鮮政府的官員,說白的,也就是說雖然大日本帝國名義上撤出,但遺下的體制與人員,基本上是撤出不了的。大日本帝國輸了,但在以前日本當官的人,現在還是繼續當官,以前在日軍當兵的人,現在還是當兵。


「民主制度」其實從來都敵不過物理上的武力,軍隊是不能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民主國家的軍隊跟專制國家的軍隊,其實只是換個名字而已,都是同一群人。而且非常重視保障自身的經濟利益,軍隊必然會令政府優先保障自己的經濟利益。


不管哪個政權黨派當家作主,專業事務就是需要懂專業的人來做、否則必然做不好。建構出「不隨政權移轉而大幅更動的穩定事務官體系」,一個重要功能就是確保專業人才和官僚穩定發揮專業。權力是經過包裝的武力,用國家安全法去鎮壓反對派,維持軍隊與官僚系統的資源與利益,形成了不同國家的政治。

《實業走向廉價》

今時今日每個國家都在印錢,貨幣不再是經濟的限制,物流變成了經濟的限制。不同的產業受物理的限制卻不同,從長遠來說,這個體系過度刺激生產力,所以他是會令所有實業走向廉價,基本上做任何實業,特別是提依賴物流的工作,例如農業,工業,成為供求定律的弱勢方,你會發覺做這些工作賺錢越來越難。越單純的勞動力,他們的價值相對就變低。而科技業,高級服務業,金融業,地產業卻會比之前更賺錢,因為他們的賺錢能力比較不受物流限制,在貨幣不斷增發下,他們較容易受惠。


用美國赤字製造的美元大量湧入所有亞洲市場,所以樓價漲, 原材料、食物價錢甚麼都漲,就工資不漲,工資不漲嗎?其實不是,其實有些人薪水漲得很誇張,但某些工作特別是工廠員工,底層服務業,行政人員之類,薪水就相對漲不上去。那是這個體系運作了幾十年的結果,初期較多人受惠是因為生產力還有很大的缺口,但生產力的缺口越走向填滿,如果勞動者能提供的只有「上班」的話,他的價值長遠是下降的。

你的工資別說不漲,其實應該是走下坡的,因為全球的工業生產力比你個人的生產力漲得要快,你付出時間提供的服務價值相對越來越低。


當你理解了從製造貨幣去到我們賺錢的流程,你就能理解這體制只要運行幾十年,事情就必然變成如此,嬰兒潮的那世代享受到的轉型期紅利,是不能重複。只是穩定的上班升職也能有車有樓,其實只是時代的特例,而不是常態。

一直累積的貨幣會變成我們的物價通脹,所以物價是應該高的;而我們的生產力卻不可能同樣隨美國的政策去提升,所以工資是也沒有漲上去的理由。比起生產力,政治力會為你帶來更多的收入,例如某些特權階級職位可以為你帶來更好收入。


所以嬰兒潮世代拿自己的經驗教下一代怎樣興家,卻發覺行不通,不是因為下一代廢,而是因為世界的規則已不一樣。

《不得不浪費去創造需求》

因為只要美國不支撐起全球的進口,整個「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就會崩潰,說白的就是一個美國人年年赤字付錢給全世界,才運作得下去的經濟。


本來經濟,是不應該有這種無限的需求的,人肚餓就會想吃飯,人吃飽了就不再有需求,煮得再多飯也是浪費,所以需求得到滿足而導致失業。因為這個原因,凱因斯提出了「由政府製造需求」這個概念,就是那個很出名的「政府出錢叫你挖個洞,再出錢叫你填回去」,但政府不斷出錢就會坐吃山空吧?因此發明了下一步答案:如果能借無限的錢,那就不會坐吃山空。


做過生意就知道,老闆最需要的就是這種大豪客,有人肯買單,你就可以盡量的擴張生產和招聘人手。亞洲國家就是最大的受惠者,為何七十至九十年代的東亞人,都是在擴張生產,努力工作呢?因為只要你生產代工,美國佬就直接間接的幫你買。工業生產力多多益善,就是大家物質生活不斷改善的原因。儒家思想產生的勤勞勞工使亞洲變成了世界工廠,先是日本,然後是南韓、香港、台灣,之後是中國,跟著是越南。儒家輸出無限儲蓄與投資的最佳勞工,美國自己就當無限花錢的最好客人,雙方一拍即合。


當然,美國人並不單純是消費者,也同時是投資者,畢竟他們總要告訴這些國家我需要甚麼就是你該生產甚麼,你看看臺積電,輝達當初是誰投資的就知道了。很多人討厭美國就是因為當貨幣,老闆,消費者都是他們,而我們只能當勞工時,那不就是球證旁證都他的人?但如果你不在意一輩子為美國人打工,這種玩法的確是可以快速改善物質生活,當美國的朋友你先不會吃不起飯,然後雖然他總是你的資方,但是工業產品、製衣、玩具可是要多少有多少。


從食物,電視,馬桶,免洗用品,所有東西都過度生產而變得便宜。所以去到我們能人人一部手機,能夠人人有電腦,洗衣機,電腦,小時候要帶手巾,現在每天用免洗的衛生紙,正因為這個體系是非常鼓勵最大化生產力。嬰兒潮世代就是在這個轉型期踏入社會,他們出身社會,只要做美國人要的東西,都可以賺來大量的美元。


嬰兒潮年輕時的世界能夠充滿希望與活力,其實就是因為他們剛好碰上了一個關鍵的全球經濟轉型,布列森林體系的結束製造了巨大的生產力的需求,嬰兒潮世代就剛好有機會填滿這空間。


所以嬰兒潮世代的人,感受到那種從貧窮開始,然後年輕時只要肯拼肯努力就可以致富。因為美國花錢,我們直接間接賺美國錢這個邏輯是不變,你能賺多少錢,看你擁有多少資產,這些擁有資產的人,再透過下級市場派餅碎給無產階級。

《幸福感》

好多人都以為,幸福係「有」:有車、有樓、有錢、有權,乜都有就代表好幸福。但其實,真正嘅幸福係「無」——無憂、無慮、無病、無痛。


「有」係俾人睇嘅,拎嚟比較,拎嚟炫耀,但「無」先至係屬於自己嘅。


試想一想,有車有樓都唔重要,最重要係夜晚瞓得着,身邊冇煩惱,呢啲先係真實嘅幸福。


幸福唔係「擁有更多」,而係「減少負擔」。


學識追求「無」,便會發現,人生其實可以簡單而美好。

《舒適圈流程3》

最後一個步驟是「指引」,這意味著設立行動計劃,從目前的狀態邁向目標。


可以採取一些具體的行動來達成這些目標,與自然的連結可以帶來內心的平靜和舒適感,這能幫助你更好地理解自我,並重新找到生活的節奏。」比起需要人際社交的熱鬧場合,我更嚮往的是輕鬆自在的時光。


透過這樣的刻意安排,就可以避免長期待在工作環境中讓自己過度疲憊,同時也能從大自然中獲得新的靈感和力量,這樣才能在保持舒適感的情況下穩定地邁向我的目標。


作者提出的每一個步驟,都是為了讓我們在一個穩定、愉快的狀態中逐步擴展自己的舒適圈,而不是一味地逼迫自己跨越極限。當我們走在舒適圈的流程上,成長成為了一個有趣且令人振奮的旅程,而不是讓人畏懼的挑戰。


讀完整本書,我覺得只要掌握一個核心觀念就可以,我們必須「待在舒適圈裡面採取行動」。


所謂的舒適圈,就是當我們的人際關係、生活狀態和工作環境,同時符合這三個條件:安全感、展現力、愉快感。我們知道有人會支持我們,我們可以展現自己真實的樣貌,我們過得很愉快。在這種環境裡面,你愛怎麼冒險就冒險,愛怎麼擴大舒適圈就去擴大,不會有後顧之憂。


相反的,如果你發現自己身處以下這種環境,你就要非常警覺,甚至要鼓起勇氣轉換環境了:讓你覺得非常沒有安全感、怕別人不支持你、不允許你犯錯的環境;讓你沒辦法展現真實的自己,必須裝模作樣才能生存的環境;讓你覺得每天都過得不快樂、整天垂頭喪志的環境。你必須盡快擺脫這種環境,去找到或創造自己的舒適圈。

《舒適圈流程2》

第二步是「擬定」,也就是找出自己真正想要去的地方。


我們可以利用「舒適圈願景板」來描繪自己的理想生活。例如,我想要持續經營自媒體並保持工作與生活的平衡,那麼我可以在願景板上包括一些具體的目標,如每週製作兩支影片和撰寫兩篇文章,確保自己能在舒適圈中逐步前進,而不被外界的聲音左右。


透過「舒適圈願景板」的練習,如果要獲得長遠的成功,就不能待在舒適圈外,而是要待在舒適圈裡。在人生的旅途上,愈是樂在其中,就愈快達成夢想。」內在智慧的聲音,只有待在舒適圈裡才聽得到,待在外面是永遠聽不到的。

《舒適圈流程1》

要如何兼顧「待在舒適圈」和「持續成長」這兩件事呢?書中提出了一套名為「舒適圈流程」的方法,幫助我們在舒適圈中持續成長,創造自己想要的人生。


這個流程由三個步驟組成,分別是「定義」、「擬定」和「指引」。每個步驟都是循序漸進的,讓我們能在保持內在平靜與安全感的狀態下,達成真正的成長。


步驟一:定義你所在的地方


第一個步驟是「定義」自己所在的地方,我們要誠實地面對自己,認識目前的狀態。


我們可以利用「SEE金字塔」來衡量自己的現況,包括安全感(Safety)、展現力(Expression)和愉快感(Enjoyment)這三個層次。書中分別設計了三種提問,幫助我們理解目前的生活環境是否「符合自己的內在需求」。


例如我先問自己:「我在現在的工作模式中,是否感受到安全感?」的確,居家工作的狀態讓我很有安全感。接著我問自己:「我是否能夠自由地展現自我?」我認為是可以的,我的工作內容完全是由我自己決定的。最後我問自己:「我是否感到愉快?」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是做自己想做的事、讀想讀的書,所以我很快樂。


透過這些反思,我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舒適圈範圍,並記錄下那些讓我感到安穩或不安的因素。經過這三個問題,我很清楚自己所在的地方,就是我理想中的舒適圈。


而這種情況,也對我產生了另外一種好處。當我有安全感、有信心表達自己、經常能感到愉快的時候,我就不會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在別人身上,也不會試著去控制別人的行動,或是對別人有太強烈的批判。


當我們內在沒有安全感和信心時,反而會試圖掌控我們以外的世界。而當我們真誠展現自我時,就不會介意別人真誠展現自我,就算我們不認同對方的選擇,也不會心存芥蒂。當我們待在舒適圈裡,我們更能夠心平氣和地看待身邊周遭的人事物。

《別再逃脫舒適圈》



有一句話:「你必須跨出舒適圈。」這句話真的很奇怪,好像過得「很舒適」就代表我們還不夠努力一樣。結果,當我們強迫自己離開舒適圈,卻導致更大的壓力和焦慮。很多人設定了一些極端的目標,或看起來很了不起的挑戰,卻沒想到這種冒險往往讓自己失去了平衡,變得更迷茫。


「你一定要跨出舒適圈」的觀念其實充滿了危險,甚至是有毒!因為它讓我們陷入過度壓力和焦慮的循環中。我們不斷告訴自己必須更加突破、更加努力,似乎只有這樣才能夠成就卓越。但事實是,這樣的模式往往只會帶來「自我否定」,讓我們開始質疑自己的能力,對周遭環境充滿不信任。


這種強迫跳出舒適圈的自我挑戰方式,或許看似成長,但其實是在不斷消耗我們的內在資源。真正的成長應該是讓我們在感受到安全和舒適的狀態中自然發生。


當我們待在舒適圈裡,我們更容易感受到自我信任和尊重,我們能逐步擴展自己的能力。待在舒適圈並不代表逃避挑戰,而是意味著在能感受到安全感的情況下,以適合自己的節奏成長。待在舒適圈裡,你才會讓自己展現真實的樣貌,在這種有安全感的情況下成長。

《信貸能力與抵押品的關係》

觀察東西方的金融資本,東方富豪大多數都是搞房地產,或是手上一堆房產。西方的大多是金融資產,比方股權、品牌、專利、核心技術。這可能跟西方世界經過完整的兩次工業革命洗禮有關,西方在這之前大多也是有土斯有財的傳統觀念。東方國家想要轉型,首先就逼著人民改變傳統價值觀。不然就真的永遠陷在中低端製造業裡、永遠只能當個中等收入的世界工廠。


東方的金融體系,房價等於信貸,信貸等於「社會有多少錢」,就知道房價越高,銀行才會把越多錢借出來,市場上流動的錢才會越多。房價真的被打掉,銀行就不會放款,反而收回貸款,市面上流動的錢就會乾涸,然後大量企業都必須倒閉,因為他們不是付不起薪水就是失去了消費者。


一堆人想要房價升,不是為了價差,是為了貸款;房子不是拿來住,而是拿來貸款,能住只是一個副作用。甚至可以肯定地說,就算房價高度泡沫化誰都看出早晚要爆掉,這世上大部份政府都會花盡力氣把這拖延到最後一刻,因為在這個遊戲規則下,信貸能力隨著房市破掉是死路一條。


學會把人變成利息去借錢,很快就會知道財富的本質最終就是讓你成為一個資本家,玩這個人人非玩不可的信貸遊戲。


這樣的話,階級翻轉不是很難嗎?當然,利息就是貨幣的時間成本,所以窮人用時間去換取金錢,而富人則用金錢去換取時間。到底是金錢重要還是時間重要?這個答案決定了我們的階級。

《那利息是從何而來?》

窮人勞動者在這個體系中的角色,就是利息,你就是利息,利息就是你,你就是一隻被搾奶的乳牛。所以政府要加你稅,你交了十元的稅,可能令政府能借到二百元的債;企業要加你價,你多花了一百元買可樂,可能會為企業增加了二千元的信貸額;業主要加你租,因為你多交了一千元的租,可以讓他多借二萬元的錢;這些數字當然是隨便寫的,但是你的錢跟有錢人的錢是不同的,因為有錢人的錢是「本」,你的錢是「利」。你就是別人的利。


不論政府,地主還是財團,對於社會上層而言,能夠借到多少錢,怎樣增加能借到的錢,才是他們關心的事情,加你價不是貪你那個零頭,而是為了能借到更多的錢。對了,這也意味著,你交少了二百元的稅,政府損失的也不僅是二百元。


自從我們在七十年代之後,美國發行全球通行的美元就不再受黃金限制,遊戲規則就一直如此。在此之前,這世界上有多少美元,看的是美國手上有多少黃金;在此之後,這世上就有多少美元,是看人類能生出多少利息;所以自此之後,全世界的上層經濟運作,都是最大化「利息」,盡可能把你我的生產力擠出來。


現代金融體系,是你可以用未來的奶去買今天的牛;去未來的羊毛去買今天的羊;用未來的租去買今天的房子;用未來的稅金去賣今天的國債;當然,前題是你在銀行眼中有足夠的權力,讓人相信你「畫出來的大餅」,底層勞動者這種隨時會死掉會消失的是不能這樣玩的,但像國家像大企業這種跑不掉也不會輕易倒閉的東西,就可以用這招借出很多錢。

《到底是先有本,還是先有利呢?》

本是怎來的?努力工作,儲蓄而成,你每天工作把一部份收入儲起來,慢慢就能累積成本金,再用他來投資致富。我說對,窮人的世界中本利的關係就是如此,所以我們都是窮人思維。我們對人生的看法,就是一無所有,然後憑籍自己的勞動,積累二三十年,得到一筆比別人起點還少的本金,再拿他去投資,期望可以拿到一點利息,我們就開心。


可是有沒有想過,本利的關係可以是相反的,不是你有多少本金就有多少利息,而是你有多少利息,你就得到多少本金?他說有這種事?這可能嗎?我說不止可能,這世界就是這樣運作的,只是你我這個勞動階級的世界不是這樣運作而已。


聽說過房貸吧?房貸不就是跟你想的相反,是銀行借出本金去買房子,收你一個利息,然後銀行借你錢的時候,是看你個人的收入多少,是否穩定的,他有越穩定可靠的收入來源與越高的收入,銀行就會給借你越多的本金,讓你能買到越好的房子,因為他衡量的是你的收入是否能給他多少利息。


這不就是先有利息,再有本金嗎?因為現代銀行系統的存在,使人類可以拿收入作為擔保去借錢,你抵押的收入越多越穩定,還款能力越有保障,能借到的錢也越多。


所以是先有利息,再能借到本金,這才是現代社會的運作方式。所有錢都是借出來的沒錯,只是並不是你說借多少就借多少,而是利息的一個倍數,比方說你能月收十萬元,你可能就借到五百萬;你能月收二十萬元,就能借到一千萬;你能月收一千萬元,你就能借到五億這樣的。所以世界上有多少錢,其實是看這世界有多少人在製造利息。


有多大的利息,就有多大的貸款。

《運動表現訓練關鍵- 核心肌群》

先講結論,不論哪項專業運動,核心! 就是訓練的王道!


當然,重要的訓練指標還包含了肌力、耐力、速度、爆發力及敏捷等,然而所有的訓練基底與關鍵,絕對是核心的強弱! 當核心強的時候,發展其他上述能力時將能事半功倍,反之則容易心有餘而力不足。


核心肌群泛指為身體中軸的肌群,最主要包含


上:橫膈膜(Diaphragm)



下:骨盆底肌(Pelvic floor)


前:腹橫肌(Transverse abdominis)


後:多裂肌(Multifidus)---分布於頸、胸及腰椎,肌肉走向從橫突到棘突,跨2~4節椎體。


其他如身體前側的腹內斜肌、腹外斜肌、腹直肌及後側的豎脊肌等也可以被視為核心的一部分,但其前、後的深層核心仍為上述的腹橫肌及多裂肌為主要,也是應被訓練的主軸!


核心肌力的訓練是所有其它肌力訓練的基礎,所有強大的動作均源自於核心肌群。第一個發展目標是負責身體的動作啟動和協調的部位。大多數涉及屈、伸和旋轉的混合之站立的動作,才是較好的核心運動。


由於核心分布在身體中軸,因此我們不難想像,唯有身體中軸穩定時,四肢才得以於穩定的基底上伸展並發揮自如!

《精油按摩》



精油按摩很類似運動按摩,它並不對穴道下手,而是皮膚,但是因為皮膚下面就是肌肉,因此效果相當於針對肌肉肌腱按摩的西式按摩,它的好處有:


1. 塗抹精油時也撫摸肌肉,對修復因激烈運動而輕微發炎的肌肉有直接的效果,同時肌肉纖維因運動過程當中不斷的緊縮放鬆,造成排列紊斷,順著肌肉生長方向撫摸有助於肌纖維重新排列。


2. 運動時交感神經活躍,腎上腺素分泌旺盛,心跳加快,循環也跟著加快,運動後需要把交感神經活躍程度降低,讓副交感神經活躍起來,我們才不至於不好睡,精油按摩手法能安定神經,讓心跳變慢,身體沈靜下來。


3. 運動時血液、體液、淋巴都流到用力的肌肉組織當中,一般人在運動後自己能回流,但是速度較慢,需要幾小時,甚至一兩天才能悉數回流,部分人因體質關係,無法全數回流,如果回流不順,滯怠在肌肉中容易因本是蛋白質成分而讓肌肉體積變大、加粗。按摩時朝著淋巴腺體位置方向去推拿,可以讓體液回流和淋巴回流,不會有不正常的肌肉變粗變大的情形出現。


4. 精油本身有療效,可以為身體吸收,有消炎鎮定作用的精油有:羅馬洋甘菊、法國薰衣草、玫瑰、檸檬、薑、羅勒、迷迭香等等。可以多嘗試幾種精油,找出對自己最有效果的精油,拿給按摩師使用。


5. 傳統按摩對穴道加壓,常按摩者都以為感覺疼痛才有效,於是按摩師手勁都很強,強力按摩會造成脊椎動脈剝離,因為血管壁內膜發生破裂,血液流入血管壁之間,造成血管腔狹窄,腦部血流供應不足而發生腦中風,或是血管內形成血栓,當血栓掉落則會產生栓塞性腦中風。精油按摩不會重壓身體,避免產生按摩不良副作用。

《運動後的按摩》

激烈運動後肌肉因過度使用而感到疲勞、酸痛,體力與元氣均下降,此時能來一場舒適的按摩,是給自己最好的獎賞了。按摩簡單分成西式與東方按摩,東方的按摩均屬養生按摩,以按摩穴道、伸展筋骨為主,坊間街上的泰式按摩、經絡按摩都是此類。而西方文化裡沒有養生按摩這玩意兒,西式的按摩就是運動按摩,兩者的差別是東方式的按摩找穴道,它是神經的集中區,直接去刺激穴道,可以活化神經傳導,加速修補復原。


運動按摩則不管穴道,對象直接就是運動中使用到的肌肉肌腱,就效果而言,運動後的按摩以西式的運動按摩為佳,按摩師使用雙手,對疲勞的肌肉直接施壓或撫慰,對肌肉的修補、降低交感神經的活躍程度有顯著的效果。但是現實環境中,運動按摩並不普及,對於想按摩的人而言,還是東方式的按摩店普及便利,價格也合理。大部分的經絡按摩或泰式按摩店還有一種服務項目稱「精油按摩」,這是我們要推薦的理想運動後按摩方式。

《何謂肌肉代償?》

我們身體是一套極有適應力的系統,它的溝通良好,能在某位伙伴出問題時,即時找到人來接替。可以把身體想像成一間餐廳,不同的肌群、結構代表著餐廳的人員,代償就像是『廚師落跑,結果變成服務生去煮菜、店經理去送餐』,可能犧牲自己的功能,去協助做不擅長的工作。


其實這是人類自然的機制,讓你的身體進入「生存模式」。所以當關節或肌肉沒有辦法發揮正常功能時,你依舊可以繼續跑下去,這便是人類身體的「代償作用」。人類在身體的穩定性或柔軟度不足時便會啟動代償,來幫助活動不足的關節或者虛弱的肌肉完成動作。


代償應該是暫時的,等身體的傷好了或者緊急情況解除時,該活動的關節角度或者肌肉就需要回去它的工作崗位。但如果該作用的肌肉或關節無法恢復,代償便會持續下去。這樣有什麼壞處呢?


當肌肉無法正確運作時,便會施加壓力在韌帶、肌腱、關節,在這些組織上造成些微的損傷與耗損並造成關節僵緊,而這些僵緊讓本體感覺受器變的遲鈍,無法將關節的正確狀況回傳到大腦,身體需要使用更多肌肉系統來維持關節的穩定。而損傷的關節會造成肌肉抑制、


肌肉緊繃與肌肉的不平衡,於是關節與肌肉便持續互相影響,惡性循環下去,最後造成受傷。

《自由與選擇的限制》

雖然自由選擇是現代生活中的一大價值,但太多的選擇有時會成為一種負擔。當我們擁有太多選擇時,往往更容易懷疑自己是否做出了正確的決定。這種情況在中年時期會特別突出,因為到了這個時期,人們會開始對過去進行評估。


作者引述了哲學家沙特(Jean-Paul Sartre)的存在主義觀點:提到我們的自由選擇不只帶來了自主性,還帶來了選擇後果的責任和壓力。在中年時期,人們經常感到被自己的過去選擇所束縛,這種對失去機會的反思成為了中年危機的一部份。  


如何應對錯失感?應對錯失感的關鍵在於學會接受人生的有限性。無論我們多麼努力,我們都無法體驗所有可能的生活,也無法做出所有可能的選擇。


因此,與其過度沉迷於未曾實現的選項,不如專注於當下的生活,並尋找其中的意義。


此外,錯失本身也可以有正面的意義。因為錯過某些選擇並不意味著失敗,而是為我們目前的生活提供了更多深度和獨特性。


我們不應該將錯失視為完全的負面經歷,而應將其視為人生的一部分,並從中學習和成長。


首先是接受時間的不可逆性,要認識到過去的選擇無法改變,而這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其次,中年也可以透過過反思來重新定義「成功」和「幸福」,將注意力轉向那些自己已經擁有的事物和關係,而不是那些不可得的夢想或未來。


最後,我們應該更多地關注在目前的生活,專注於活在當下,而非被過去的錯失所困擾。選擇的重點不在於曾經錯過了什麼,而是如何在當下的情境中找到幸福和意義!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