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不得不浪費去創造需求》

因為只要美國不支撐起全球的進口,整個「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就會崩潰,說白的就是一個美國人年年赤字付錢給全世界,才運作得下去的經濟。


本來經濟,是不應該有這種無限的需求的,人肚餓就會想吃飯,人吃飽了就不再有需求,煮得再多飯也是浪費,所以需求得到滿足而導致失業。因為這個原因,凱因斯提出了「由政府製造需求」這個概念,就是那個很出名的「政府出錢叫你挖個洞,再出錢叫你填回去」,但政府不斷出錢就會坐吃山空吧?因此發明了下一步答案:如果能借無限的錢,那就不會坐吃山空。


做過生意就知道,老闆最需要的就是這種大豪客,有人肯買單,你就可以盡量的擴張生產和招聘人手。亞洲國家就是最大的受惠者,為何七十至九十年代的東亞人,都是在擴張生產,努力工作呢?因為只要你生產代工,美國佬就直接間接的幫你買。工業生產力多多益善,就是大家物質生活不斷改善的原因。儒家思想產生的勤勞勞工使亞洲變成了世界工廠,先是日本,然後是南韓、香港、台灣,之後是中國,跟著是越南。儒家輸出無限儲蓄與投資的最佳勞工,美國自己就當無限花錢的最好客人,雙方一拍即合。


當然,美國人並不單純是消費者,也同時是投資者,畢竟他們總要告訴這些國家我需要甚麼就是你該生產甚麼,你看看臺積電,輝達當初是誰投資的就知道了。很多人討厭美國就是因為當貨幣,老闆,消費者都是他們,而我們只能當勞工時,那不就是球證旁證都他的人?但如果你不在意一輩子為美國人打工,這種玩法的確是可以快速改善物質生活,當美國的朋友你先不會吃不起飯,然後雖然他總是你的資方,但是工業產品、製衣、玩具可是要多少有多少。


從食物,電視,馬桶,免洗用品,所有東西都過度生產而變得便宜。所以去到我們能人人一部手機,能夠人人有電腦,洗衣機,電腦,小時候要帶手巾,現在每天用免洗的衛生紙,正因為這個體系是非常鼓勵最大化生產力。嬰兒潮世代就是在這個轉型期踏入社會,他們出身社會,只要做美國人要的東西,都可以賺來大量的美元。


嬰兒潮年輕時的世界能夠充滿希望與活力,其實就是因為他們剛好碰上了一個關鍵的全球經濟轉型,布列森林體系的結束製造了巨大的生產力的需求,嬰兒潮世代就剛好有機會填滿這空間。


所以嬰兒潮世代的人,感受到那種從貧窮開始,然後年輕時只要肯拼肯努力就可以致富。因為美國花錢,我們直接間接賺美國錢這個邏輯是不變,你能賺多少錢,看你擁有多少資產,這些擁有資產的人,再透過下級市場派餅碎給無產階級。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