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實業走向廉價》

今時今日每個國家都在印錢,貨幣不再是經濟的限制,物流變成了經濟的限制。不同的產業受物理的限制卻不同,從長遠來說,這個體系過度刺激生產力,所以他是會令所有實業走向廉價,基本上做任何實業,特別是提依賴物流的工作,例如農業,工業,成為供求定律的弱勢方,你會發覺做這些工作賺錢越來越難。越單純的勞動力,他們的價值相對就變低。而科技業,高級服務業,金融業,地產業卻會比之前更賺錢,因為他們的賺錢能力比較不受物流限制,在貨幣不斷增發下,他們較容易受惠。


用美國赤字製造的美元大量湧入所有亞洲市場,所以樓價漲, 原材料、食物價錢甚麼都漲,就工資不漲,工資不漲嗎?其實不是,其實有些人薪水漲得很誇張,但某些工作特別是工廠員工,底層服務業,行政人員之類,薪水就相對漲不上去。那是這個體系運作了幾十年的結果,初期較多人受惠是因為生產力還有很大的缺口,但生產力的缺口越走向填滿,如果勞動者能提供的只有「上班」的話,他的價值長遠是下降的。

你的工資別說不漲,其實應該是走下坡的,因為全球的工業生產力比你個人的生產力漲得要快,你付出時間提供的服務價值相對越來越低。


當你理解了從製造貨幣去到我們賺錢的流程,你就能理解這體制只要運行幾十年,事情就必然變成如此,嬰兒潮的那世代享受到的轉型期紅利,是不能重複。只是穩定的上班升職也能有車有樓,其實只是時代的特例,而不是常態。

一直累積的貨幣會變成我們的物價通脹,所以物價是應該高的;而我們的生產力卻不可能同樣隨美國的政策去提升,所以工資是也沒有漲上去的理由。比起生產力,政治力會為你帶來更多的收入,例如某些特權階級職位可以為你帶來更好收入。


所以嬰兒潮世代拿自己的經驗教下一代怎樣興家,卻發覺行不通,不是因為下一代廢,而是因為世界的規則已不一樣。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