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到底是先有本,還是先有利呢?》

本是怎來的?努力工作,儲蓄而成,你每天工作把一部份收入儲起來,慢慢就能累積成本金,再用他來投資致富。我說對,窮人的世界中本利的關係就是如此,所以我們都是窮人思維。我們對人生的看法,就是一無所有,然後憑籍自己的勞動,積累二三十年,得到一筆比別人起點還少的本金,再拿他去投資,期望可以拿到一點利息,我們就開心。


可是有沒有想過,本利的關係可以是相反的,不是你有多少本金就有多少利息,而是你有多少利息,你就得到多少本金?他說有這種事?這可能嗎?我說不止可能,這世界就是這樣運作的,只是你我這個勞動階級的世界不是這樣運作而已。


聽說過房貸吧?房貸不就是跟你想的相反,是銀行借出本金去買房子,收你一個利息,然後銀行借你錢的時候,是看你個人的收入多少,是否穩定的,他有越穩定可靠的收入來源與越高的收入,銀行就會給借你越多的本金,讓你能買到越好的房子,因為他衡量的是你的收入是否能給他多少利息。


這不就是先有利息,再有本金嗎?因為現代銀行系統的存在,使人類可以拿收入作為擔保去借錢,你抵押的收入越多越穩定,還款能力越有保障,能借到的錢也越多。


所以是先有利息,再能借到本金,這才是現代社會的運作方式。所有錢都是借出來的沒錯,只是並不是你說借多少就借多少,而是利息的一個倍數,比方說你能月收十萬元,你可能就借到五百萬;你能月收二十萬元,就能借到一千萬;你能月收一千萬元,你就能借到五億這樣的。所以世界上有多少錢,其實是看這世界有多少人在製造利息。


有多大的利息,就有多大的貸款。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