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舒適圈流程3》

最後一個步驟是「指引」,這意味著設立行動計劃,從目前的狀態邁向目標。


可以採取一些具體的行動來達成這些目標,與自然的連結可以帶來內心的平靜和舒適感,這能幫助你更好地理解自我,並重新找到生活的節奏。」比起需要人際社交的熱鬧場合,我更嚮往的是輕鬆自在的時光。


透過這樣的刻意安排,就可以避免長期待在工作環境中讓自己過度疲憊,同時也能從大自然中獲得新的靈感和力量,這樣才能在保持舒適感的情況下穩定地邁向我的目標。


作者提出的每一個步驟,都是為了讓我們在一個穩定、愉快的狀態中逐步擴展自己的舒適圈,而不是一味地逼迫自己跨越極限。當我們走在舒適圈的流程上,成長成為了一個有趣且令人振奮的旅程,而不是讓人畏懼的挑戰。


讀完整本書,我覺得只要掌握一個核心觀念就可以,我們必須「待在舒適圈裡面採取行動」。


所謂的舒適圈,就是當我們的人際關係、生活狀態和工作環境,同時符合這三個條件:安全感、展現力、愉快感。我們知道有人會支持我們,我們可以展現自己真實的樣貌,我們過得很愉快。在這種環境裡面,你愛怎麼冒險就冒險,愛怎麼擴大舒適圈就去擴大,不會有後顧之憂。


相反的,如果你發現自己身處以下這種環境,你就要非常警覺,甚至要鼓起勇氣轉換環境了:讓你覺得非常沒有安全感、怕別人不支持你、不允許你犯錯的環境;讓你沒辦法展現真實的自己,必須裝模作樣才能生存的環境;讓你覺得每天都過得不快樂、整天垂頭喪志的環境。你必須盡快擺脫這種環境,去找到或創造自己的舒適圈。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