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所有教英文寫作的書,都會提及下筆之前心中要有目標讀者。
寫學術論文,可以想像自己在說服論文導師,從內容選材,到文字深淺,皆以此人的學問為標準。寫給大學生的教科書,可以想像讀者是個達到一定程度的大學生,雖然有心向學,但有時粗心大意,所以要不怕囉嗦。
目標清晰,才能準確達意,不至對牛彈琴,也不至班門弄斧。
只是作者也有私心,文字背後總有意圖,不會單純地跟讀者溝通,不會中立地傳遞資訊。從最實際的賣廣告,到宣傳道德倫理價值,從左右社會輿論氣氛,到攻擊某個對象團體,為了讓讀者照單全收,寫作鋪排上自然要深思熟慮。
讀者喜歡聽的說話、認同的口號,不妨多講幾句,以求同聲同氣,好讓目標讀者不知不覺地接受其餘觀點。讀者熟悉的例子,例如流行文化、時尚產品,不妨在文字中作殖入式處理,好讓目標讀者感覺親切,拉近思想上的距離,無意之間跟作者站在同一陣線。文字高手,都懂得擺佈讀者,將其玩弄於股掌之間。坊間受歡迎的意見領袖,之所以有聽眾觀眾數十萬,靠的也是投其所好,派發精神食糧,但求句句啱聽,不求忠言逆耳,總之就是以目標為本。
當作者和讀者處於同一時代,以上寫作謀略最容易成功。兩者相隔數十年,作者難以預測將來的社會文化價值,也欠缺動機左右遙遠得不可想像的大局,遷就讀者的招數就不奏效了。若果相隔的數百年甚至過千年,作者根本就無能為力,不要說操控目標讀者,甚至連作品能否傳世都不可知。研讀經典的樂趣和價值,正是源自這距離。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