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表達不只有內容重要,說話時展現出來的自信,說不定更能影響聽眾。自信並非與生俱來,可以經過練習培養,並且熟能生巧。
第一,多討論
「不要一口氣傳達太多意見;確實傳達一個主題後,再進入下一個。」
找一個讓自己感覺自在的、聊得來的朋友,討論自己感興趣的主題,或者自己要發表的報告。用「聊」的,也接受對方的提問,不用拘泥場地形式,舒服自在為要。
如果對方是本來就對那個主題或領域有興趣的朋友更好,可以聊得更深刻。以我為例,我個人很喜歡心理類相關書籍,不管是透過直播跟讀者討論,或者跟其他專家對談,這可以反過來幫助我把書讀得更通透,又因為多次使用相關概念而熟悉。
能流暢地說明,回應提問也自然,自信的態度自然能展現出來。
有時講者自己沒感覺,一次給的訊息量太大,或者某些新概念沒有解釋,讓聽者理解上產生困難。討論的過程中,確認聽者的理解程度,可以藉此調整內容。如果聽者的表情經常有困惑,講者的自信也會受到影響。
第二,多預演
「若想提升說話或溝通能力,回過頭來聽自己的說話方式是找到改善方法的一大關鍵。」
如果要在正式場合發表或演說,那就需要先在心裡想像自己當天的衣著、場地、聽眾。預演能逼真,自信表達能成真。
錄音、錄影也可以,但別只挑自己做不好的地方,多看見自己進步的部分,建立自信要由內而外。不用期待完美,表達清楚,能接住聽眾的情緒與提問,這已經很不錯。
「當我們喜歡自己的聲音時,便會毫不遲疑地發出聲音。」
此外,有些人不喜歡自己的聲音,這也會影響自信。喜歡自己的聲音,要從辨識自己聲音的優點開始。試著以自我慈悲的態度跟自己說溫柔的話,並且感謝我們與生俱來的聲音,讓我們活下來。讓我們自己的聲音,成為支持我們的力量。
第三,語氣堅定
「在說話時不要拉長語尾,試著清楚地斷句;換句話說,即是刻意地截斷每一句話。」
我建議可以從適當的停頓開始,特別是在講完重點後。如果有必要,再重複一次重點也可以。回應對方的時候,如果講的是「應該是吧~」,這種拉長音再加上不確定的態度,就不如用「是!」,可以讓人感覺更堅定。所以回應對方時不用急,想清楚再回應,可以讓人感覺更有信心。
有時聲音太小、咬字含糊,讓人聽不清楚。這時可以找聲音訓練專家來幫忙,讓音量適中、咬字清晰,可以提升專業感。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