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經濟預測這回事》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新科技新方法的出現難免會損害舊利益,有些產品因而成為歷史陳跡,有些工人的一技忽然不能傍身。這種新舊交替的現象,在工業革命開始後尤其明顯,發達或破產,往往就取決於消費者的「一念之間」。面對不確定性,農業社會有祭師占卜師預示雨水天災,商業社會就有專家利用數據看出市場趨勢。預測準確與否,並不重要。在變化莫測的新時代,經濟預測的心理安慰功能才是重點。


大家都認識的評級機構穆迪,其創辦人John Moody就是靠出售經濟預測在二十世紀初起家的。


二戰以後,經濟預測就由為個別行業把脈,提升至為整個國家指引前路的層次。隨著政府統計部門開始收集和公佈國民生產總值等的數據,加上在凱恩斯理論影響下宏觀經濟模型的流行,兩者一拍即合,官方和業界都熱衷於找出以至操控「經濟週期」的「節奏」,紛紛提供準確至小數點後幾個位的預測,既為企業亮起尋找出路的明燈,亦為公共政策提供看似科學的理據。


到了今天,除了在傳媒表演神算的專家學者,收費高昂的經濟預測服務仍大行其道。現在數據更多,電腦更快,經濟預測的玩法更加層出不窮,不斷有新術語新綽頭吸引客戶,但其本質跟一百年前沒有分別,販賣的依然是將來盡在掌握之中的幻覺。


經濟預測之所以百年不衰,靠的當然不是其卓越表現,而是追求穩定秩序的不變人性。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