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競」和「爭」是兩件事》

我們常說,花半秒鐘看透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的人,註定擁有截然不同的命運。這種能力,叫商業洞察力。進入一家好公司和壞公司,人生選擇不同,註定也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管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理論,叫作:同向為競,相向為爭。


「競」是一個增量的思維,而「爭」是一個存量的思維。


對應到一家公司裡,它們的差別是什麼?一個好公司,有大量的「競」,卻很少有「爭」。因為大家都拚命從外面找資源,而不是在內部來搶奪有限資源,以及爭論有限資源怎麼分配。工作效率是競,人事鬥爭是爭,一旦爭影響競,要儘快跳脫這個泥潭。這個時候,離職當然是最佳選擇。


Google的前CEO Eric Emerson Schmidt,在CEO的位置上任職10年(2001年至2011年)。2001年,Google只是一家嶄露頭角的百人小公司。在他的管理下,把一家還不錯的百人小公司打造成世界IT產業巨頭,成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公司之一。從百人到幾千人、上萬人的大組織,管理是一門需要好好修煉的技術。Eric怎麼做到的呢?他怎麼處理好分pizza的問題?


他說過這麼一句話:成長治癒一切。當公司人不多的時候,1個部門經理位置就1個。這時如果有2名員工都想當經理,那他們倆就得爭位置,甚至打起來。等等,大家不要打了,不就是都想做經理嗎?1個月之後,這個部門迅速從10個人變成20個人,部門長大成2個部門了。這時,2個人都可以做經理。為什麼?因為公司在增長,而成長治癒一切。原本要爭的2個人,只要是優秀的人,都有位置。


在高速成長的公司裡,你會發現它的人事鬥爭一般很少,幾乎沒有。這與員工的品行、能力是否優秀無關,而是因為它的增長。進來的資源大於大家所需要搶奪的資源,高速成長的好公司,好位置會變多,總有飯吃。


如何判斷一家公司的好壞?文化好不好、風氣好不好?要把公司文化和風氣建設好,最重要的基本邏輯就是增長。公司業務增長速度大於人員增長的速度時,每個人滿眼看到的都是機會。而在人員增長過快,或者業務增長放慢時,大家看到的都是分配問題,公平問題。


那有辦法克服這個問題嗎?克服這個問題最重要的辦法有兩個:


一是找到新的增長業務,不斷創造價值。在Eric擔任CEO期間,Google開發了Google地圖、AdSense(基於網頁內容的廣告系統)、Google翻譯、Google文檔(Docs)、無人駕駛汽車,還購併了YouTube和安卓。公司不斷的在增長,讓更多的人有新的事情可以做。


二是砍掉一些人,重新進入飽和狀態。很多人發現,公司砍掉一半人之後,業績不但沒有下滑,反而上升了。因為砍掉一半人,是大大縮短了大家彼此爭鬥的時間,從而更加專注在工作上,工作效率反而提升了。這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


美團CEO王興有一個很經典的比喻:美團和競爭對手的關係就像是開車——你要時不時看一眼後視鏡,但你不能盯著後視鏡開車。這其實才是我們和競爭對手真正的關係。


今天的商業世界、中國的網路行業,戰鬥一直存在,競爭是永遠會有的。但這場戰鬥是一場無限遊戲,誰都看不見終局。競爭不是目的,因為商業的競爭沒有終局可言。無論公司還是個人,和自己比,是最大的智慧。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