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何謂成功》

首先,我們必需先定義何謂「成功」?或何謂「成功的人」?


在ABM的模擬世界中,財產多寡代表了成功高低,這是為了統一研究結果而假設的前題,無可厚非,但我們都知道在現實世界中,「財產」並不代表成功,最多只算是其中一種世俗標準。


個人認為,「成功」的定義應該是「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情」、「達到自己的目標」。你想做的事可以有無限種類,例如想賺到一百萬、想成為一家公司的老闆、想升職加薪、想得到他人尊重、想成為暢銷書作家、想成功移民、想成功追到一個女人…… 目標無關大小、性質,只要不是異想天開或天馬行空,你做到了就已算是「成功」。關鍵是,你做的這事真的是你的追求、你真正想去做的,而不是迫於無奈去做,或別人洗你腦後你自以為想要的。


一個人達成了他的目標謂之「成功」,即使未成功,如果正用實際行動走在達成目標的道路上,我也會視之為「成功的人」,重點是「實際行動」,而不是「空想」。


ABM模擬社會的運作將財產作為成功與否的準則,那不是問題,問題是,現實中不幸與幸運的因子並不是如模擬那樣平均分佈的,這一點錯了,研究結果也肯定是錯。

  

其中最大的漏洞是,將資產突然減半的機率與其他所有的好機率(即資產翻倍由零至100%的機率)相等,那代表了甚麼?代表超大災難在你身上會頻繁發生。事實上,在一般人的世界中,極端的意外或災難(例如重大的傷病、意外或破產)並不會頻繁發生,人天生有迴避高風險的本能,除非你不斷故意去做一些無意義的高風險動作。


相反,最頻繁在你身邊出現的,是那些可能直接或間接令你的財產增加幅度由零至100%的機會,例如,學懂一門技能、認識一位貴人、發現一份更好的工作、負責一項重要的Project,甚至閱讀到一本好書等等……這些機會也許最後令你失望(運氣不好)、也許最後獲益不多,但最多也只是沒有令你的財產增加,而不是損失。


重點來了,如果我們運氣比別人差,那麼如何才能增加成功機會?就是儘量接近這種有助達到目標的大大小小的機會,以數量來補足其機率。


有些人一聽到衝出舒適圈就渾身不舒服,隨之而來的是極恐怖的聯想,這其實是誤解。衝出舒適圈,並不是叫你放棄一切,更多的是逐步嘗試,例如你想創業,你不用一開始就辭職然後將所有財產拿去創業「搏一鋪」,你可以在工餘時間先利用網路以小部份資金嘗試,慢慢探索可行性,累積經驗,試得多了,成功的機會自然大增。


成功雖然很吃運氣,但能力也有影響,只不過這能力並不是指智力、學識或金錢,而是敢於嘗試、敢於行動、敢於堅持的執行力,這就是「自古成功在嘗試」的道理。


失敗的人和成功的人有一個非常明顯的性格差別:前者想多過做,計劃多過行動,總是以避險為藉口掩飾不敢動作的懦弱;後者知行合一,通過行動和實戰不斷調整自己的策略和方向,始終走在追求的道路上。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