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快樂的人生」是我們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在追求的目標,但有時候我們很難分辨,快樂的品質好壞。
好的快樂,會讓我們在快樂過後,得到強烈滿足感。
不好的快樂,會讓我們在快樂過後,得到滿滿的空虛感。
為什麼會有這個結果,關鍵在於大腦裡的兩種不同的神經傳導物質:
安多酚Endorphin vs 多巴胺Dopamine
這兩種神經傳導物質,會給你帶來完全相反的快樂。
安多酚 的快樂,是你必須投入一定的體力和腦力「去主動獲得」,才可以得到的快樂。
「你自己彈鋼琴」的快樂,是妳投入了體力和腦力,一邊聽課一邊跟著練習,才會得到的快樂。
在練習的過程中,你進入了一種被稱為「心流體驗」的感覺,你在那個當下會感受到渾然忘我,廢寢忘食的感覺。
心流,是心理學家公認「最高品質的幸福體驗」,在心流體驗的狀態下,你會經歷「愉悅」和「平靜」綜合起來的快樂。
這個快樂的感受,會維持很長一段時間,當你在鋼琴前面,不知不覺中過了四個小時,結束之後,妳會感受到一種「充實感」和「自我肯定」。因為你會知道這些美好都是「自己努力得來的」,是別人搶不走的,你會讚嘆自己,今天過了很充實的一天。
多巴胺的快樂就剛好完全相反。
它是一種被動式的快樂,它讓你快樂的方式是「透過外界刺激你的感官」,讓你什麼都不用做,就可以得到快樂。
「聽別人彈鋼琴」,只需要按下播放鍵,妳的耳朵被愉悅的聲音刺激,大腦就會分泌多巴胺,讓你用最快的速度得到快樂。
多巴胺的快樂,是跟「心流體驗」相反的「快感體驗」,它是純粹透過「外界刺激」而產生的快樂。多巴胺最可怕的一點是,它非常追求「效率」,它會一直不斷尋找捷徑,來讓妳用更短的時間,得到更大、更強的快感刺激。當多巴胺找到捷徑的時候,原本可以刺激妳多巴胺分泌的事情,就不再有吸引力。
多巴胺的快樂,不只維持時間很短,還會在感官刺激中斷的時候迅速反彈,產生強烈的戒斷症狀。所以到了後來,多巴胺給你的,就不是「做了會快樂」,而是「沒做會痛苦」。
這就是為什麼FB、IG、看Toutube 的影片,會讓你明明知道該停,卻一直忍不住看下去的原因。不是因為看手機會很快樂,而是在關掉手機的瞬間會感到強烈的痛苦。
花了2- 4個小時,看完別人的人生在進步之後,關掉手機的剎那,你會感受到一股非常強烈的空虛感迅速席捲而來,也會感到自我價值感低落的情緒。因為你知道那些是「別人努力得來」,不是你的。而最可怕的一點是,這個自我價值感低落的情緒,會讓你的多巴胺越把妳囚禁在這些「捷徑」裡,你會越來越退縮,越來越不敢採取行動,來建立屬於自己的腦內啡來源。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