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複雜的事簡單化》

投資其中一件最重要的事,就是要多代入其他人的角度去思考,換角度思考,試著用其他身份去重新審視現時的市場狀況,可以幫助自己掃除盲點,搞清楚一些潛在的風險和投資機會。


這是由於人總是很主觀思考的生物,我們往往都習慣用自己有限的智慧和理解,去判斷市場。結果做成的問題就是,導致我們忽略了客觀事實和其他可能性,使我們更容易陷入誤判和風險中,簡單來說,就是一種投資盲點。


例如一個有正常理財觀念的人,是很難理解為什麼有人會欠下巨額信用卡債務。


就我自己來說,我是一個很早就自動自覺去做財務規劃的人,每個月賺多少錢,可以花多少錢,都是自然就有一個想法在自己腦海當中。


當我得知身邊有朋友因為欠下卡數,而陷入財政危機的時候,我是無法理解。


但原來問題亦不是一句沒理財觀念就可以完全解釋,如果只站在自己的站場,是永遠無法去理解為什麼這些朋友會將自己置身於一個重大危機當中。


這就和今日的世界環境一樣,其實每個人都想走出自己認為最理想的一步,問題卻是這一步,未必是我們自認為最有利的,因為大家的出發點並不一樣。

以今日的市況來看,要看透一切,比以往是困難得多,有時要代入其他人的角度,也會變得更加不容易。


既然大乘佛法很難去做到,我們可不可以先從小乘佛法去做起。如果小乘佛法都覺得困難,可不可以先慢慢學習五戒十善,一步一步成長。


也就是,我們不需要一下子就想著教化大眾脫離苦海,先從自己個人投資賺錢開始,如果連自己投資賺錢都有困難,再退一步,先想方法止損,減少自己的開支,最少每個月我們的戶口都有盈餘,再去想下一步。


即使開始有閒餘的資金去投資,拿著10萬、8萬資金去投資,往往是最輕鬆的時間。但當我們可以用作投資的資金越來越多,盈利越滾越大,須要考慮的事就會更多,便要更注重風險和如何止賺,這些都是要慢慢學習的事。

《點解教極都唔識?》

每個人的學習方式強弱有別,有些是視覺型,有些是聽覺型。Learning curve亦因人而異,例如有些人學習好快上手,但永遠去唔到最好的performance;有些人學習速度不快,但過了一個barrier,他會outperform很多人。


技能學習的三個層次:

Level 1: skill-based, 對應能力背誦乘數表,流水線生產女工,完全按”工作手册”行事,優點速度快,缺點只要任何未見過未訓練過的情況都會hand機。Level 2: rule-based, 學習背後邏輯原理,可自己推導解決未訓練過的難題。
Level 3: knowledge-based, 需要大量知識融合,解決人類未知領域的問題。


遠東服從型社會,「服徒」被視為解決人與人之間衝突的結果。而西方社會解決衝突的結果為代解衝突,與其共存,或者離開衝突。當以服從為目的去解決衝突時,好易跳過第一階段的辯論/事實與知識壓制,而進入第二階段的情緒道德壓制,以及第三階段的暴力壓制。遠東社會常見之情況。

《歧視的由來是自卑》

人們的歧視還許不是種族,而是膚色。非洲有黑人,法國有黑人,印度有黑人,,牙買加也有黑人,那麼人們是歧視那一種呢?他們是不同種族吧,既然不是同種族,那麼就不是種族歧視。


但究竟又是不是膚色歧視?白人,日本、韓國,甚至越南的人是比白人更白的,那麼他們為何又不是白人呢?他們是黃種人?又那裡黃呢?


或許人們歧視的不是種族,也不是膚色,而是行為,又或者因為窮。


最簡單可能是因為"與我不同"的便是歧視,那麼其實這是沒有自信的表現。那麼歧視的由來其實是自卑。


那麼即是說越歧視的人,就是越自卑的人。

《人本城市改革》



過去半個世紀以來,城市流動性(Urban Mobility)有了莫大轉變,而歐洲正大力發展亞洲鮮少談論的概念——以人為本的「都市主義」(Human-centric Urbanism)。


城市生活的最大優勢,正是透過密集、緊湊、混合使用的土地利用模式,帶來的真正效率,透過大量人口頻繁步行、騎乘自行車與使用公共運輸便捷來往,才會帶來更加健康、永續、公平的城市經濟運作模式。

事實上,不是汽車,而是——「人」才會產生消費行為,「人」才會與其他人群及商舖發生意見交流,帶來價值觀上的衝擊與碰撞,最後引領社會性的思想進步,最終優化社會運作機制。


城市設計與規劃專業領域在60年代開始批判對交通工具通行效率盲目信仰的現代主義宏大敘事,也在80~90年代看穿了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的偽現代性,即是徹底自我矛盾與精神分裂,只有自我參照而重演「前現代」野蠻與渾沌的相對虛無主義,也逃過了「後現代主義」反智與自我毀滅的必然結局,走到了今日的「後後現代」(Post-postmodernism)都市主義時代。


「後後現代主義」在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的思想進程上,解構了兩種意識形態詮釋現代性的膚淺思維盲點,重新拾回人本城市運作的共同事實與普世真理,看見以「人」為中心的核心抽象價值,構築以人為本的宏大敘事,深入追求對人類行為與城市建成環境關係——「城市學」的終極研究,看見人本城市復興運動的核心秘密:人類社群運作的原生秩序,即為「現代性」的真正意義。


唯有追求城市的「行人經濟學」,鞏固「人」的主體性以及工具的客體性,這才是脫離偽現代城市衰亡災難的救贖之徑,在正準備從前現代社會全面走入現代主義,而將後現代主義的批判謬誤視為思想高度的台灣社會,這一點尤其重要,否則,人們不過就是持續在落後世界文明半世紀的這一端,遙望領先世界文明半世紀的那一端,永恆地垂涎三尺而已。


「生活始於步行。」——城市設計師揚.蓋爾(Jan Gehl

《孩子越乖,越方便階級複製3》

越底層的人,其實越不能計劃人生,越需要適應時勢與環境。父母早安排好你建制中有職位,你當然可以一早就向著那職位設計人生。但大部份並不那麼幸運的人,只能靠市場謀生,故必須適應那不斷改變的經濟與市場,有時候你當軟體工程師會賺錢,有時你當駕駛會賺錢,有時你做工地會賺錢,有時你打字會賺錢,有時你搞人工智能會賺錢。但基本上在建制外的人,沒甚麼二十年前會賺錢的東西現在都賺錢的,結果這反而不太適合乖孩子,而適合自我主見強的孩子。


乖孩子們依附不了建制,很容易就會變得喪氣,對社會有很大的不滿,只因為他付出了很多,也放棄了自己很多的意見去乖,得到的東西卻全都是不滿意的。如果結果只是如此,那當初的乖又有何意義呢?讀書努力聽話都是苦澀的。好家庭的孩子因為乖而得到一切,出身不好的孩子卻因為乖而得不到一切,反而成為最好欺負的一群。這也是社會上很多貧士,貧窮書生的原因,古代王朝往往知道這些人是社會上的不穩因子,所以用科舉,編制去盡量收納他們。


但建制,即是公職與大企業之類,不見得能收納那麼多的人。那剩下來的人,除非他們能適應市場與接受市場,不然他們的未來也是可想而知。而他們對人生的不滿與不幸福,最終也會變成對社會的怒火。


而且,乖孩子之間也無法互相理解,前面那種成功的乖孩子,他們的人生經驗是自己乖又努力就能得到一切時,他們很可能無法理解與接受這世界上為何會有人乖與努力卻一無所得,一旦看到不夠成功或者失敗的人,反而很容易覺得一定是因為他們不乖或者不夠努力。這種評語與觀念顯然的會更刺激後面那種人。


我們常相信努力與乖可以翻轉階級,但實際上並不如此。

《孩子越乖,越方便階級複製2》

乖孩子這概念的客觀效果,就是階級複製的效率最大化,有錢人的孩子如果聽父母的安排的話,他基本上不用動腦袋,光靠聽話這件事便可以在自己也不太清楚一切事情的機理之下,平步青雲。你就經常能看到一大堆三十歲不足就在建制中拿到很好薪水的人,然後他們的整個人生歷程,都有很顯然的工程痕跡,父母早就鋪好火車軌,而你只要在這個軌道上走,就比別人更快的拿到一切,車子房子社會地位甚至家庭後代都很早就達成。


父母安排一條康莊大道,乖孩子聽話走上去,人生就可以三十歲前已保證了幸福安樂,穩穩賺。再累積年資得到更多的收入與地位,成就理想人生。


如果孩子不夠乖,也就是不依從父母給予的道路,那往往態度就是「讓你出去碰釘子」,在外面做一些事情,繞遠路,賠一些錢之後,理解這世界不好混。那時就會回到父母安排好的道路上,可能是遲了一點但父母給你的好東西你怎可能不要?當然也有些人父母對孩子比較沒耐性那就關係惡劣了。


成功的話,乖孩子們甚至不太需要清楚自己在做甚麼,在讀甚麼,自己得到的東西是怎樣來的,就可以活得很爽。為何自己有高收入呢?為何受人尊重呢?為何一切都順利呢?最大的人生智慧就是當乖孩子以及勤力實行就能得到一切。努力加上聽話,讀自己也不知道為何而讀的學位,交自己也不是很有興趣卻高分的功課,就能在康莊大道中走得最遠,成就最大,在別人還在奮鬥時,已擁有一切。


以上的理想情景,只限於在社會上階級好,成功的父母。而我們就算是階級不好,不成功的父母,也一樣想要教乖孩子,因為我們的教育只懂教乖孩子,也一樣想要服從。


出身不好的乖孩子,就會面對不同的故事。


一個自少溫順的家庭比較平凡甚至窮的孩子,自少也很乖,很懂事,也願意聽父母的勸導,要他們努力讀書考大學之類。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他的父母給他的指導與期望是錯的,或者過時的,父母的社經地位不好,未必是他們的錯,但明顯的沒有辦法提供甚麼人脈,也不知道要怎樣才能夠令人生成功,他們可能有怎樣在底層生存的智慧,卻明顯沒有階級上流的智慧與經驗。


他們對於階級上流的方法,往往都是「以自己年輕時以為沒做到的遺憾」。


例如,自己年輕因為學歷不足而找不到某工作,看到找到某工作的人日後過得好,就叫孩子一定要讀大學;年輕時沒買房子乘不上房價暴升的潮流,就要求孩子一定要早點買房子;甚至年輕時太早結婚有家庭導致經濟上非常緊張無法累積財富,就直接叫孩子千萬不要那麼快就搞出一個小孩子;這些的基礎都不是「成功的經驗」,而是「我的人生另外一個選擇」,至於那選擇是否對呢?至少他沒被證明是錯的,因為人生根本無法重來,就意圖把這些「至少我此路不通」的智慧給下一代。

《孩子越乖,越方便階級複製1》

西方文化當中,他們去稱讚一個孩子,會叫他們作「好孩子」。但在我們東方文化中,我們稱讚一個孩子卻很少叫他好孩子,相反,我們比較常稱讚他們當乖孩子。或者這樣說,在我們的文化中,乖孩子就是一個好孩子。


聽起來很像,兩者卻有點玄妙的不同。好孩子就是擁有人類美德的孩子,聰明勇敢勤力富有同情心都是好孩子的特質。而乖孩子卻有一些額外的特質,首先,尊長倫理對於乖孩子而言是很重要的,當一個乖孩子是聽長輩的話的,特別是父母老師的指導,而父母又優於老師。服從並不是好孩子的美德,但乖孩子卻需要服從。


至於第二點是「懂事」,懂事又是一個很東方的詞語,他說的是對成年人現實世界的理解與接受。不僅要理解,而且需要接受。特別是懂得禮節,觀眉察色,特別是權力者也就是長輩父母的意願,心情以及苦衷。說白的,就是能夠同理自己的長輩,而脫離小孩子的天真與理想主義。


從以上兩者可以看到,如果你是一個乖孩子,你的意願甚至你的行為,都會傾向受到父母的安排甚至控制。而亞洲的父母,也是以樂於控制孩子的人生而聞名於世,在條件許可之下,從小就讓他們接受各種斯巴達式的教育,除了讀書之外,還要他們學樂器,學運動,而孩子要的就是乖乖甘願的接受這些教育。


而教育只是第一步,甚至你要入怎樣的學校,去讀怎樣的大學,讀怎樣的學科,要不要留學,這些都往往都在家長計劃之內;最後甚至連畢業後要做些甚麼,都可以有安排,甚至早已安排,繼承家業,或者先去某親戚處工作實習,或者是嫁給有錢人,甚至直接在體制裡安插了一早已準備好的職位。這些都絕不罕見。


所以,你可以觀察到我們的社會,到處都是近親繁殖的現象,警察的子女很可能就是警察;公職人員的子女很可能就是公職人員;特別是各種建制中就更明顯;但這跟社經地位很有關係,社經地位越好,直升機父母提供一條一早安排的黃金大道的機會就越大,乖孩子接受的機會就越大;社經地位差的父母,則通常只能去到要求孩子努力讀書,然後要求他們階級翻轉,他們的理論是,我們窮是因為教育程度不足,你讀完大學就該有錢了對吧?當然這不合乎現實。

《定義核心價值觀》

核心價值觀定義了你是誰,以及你相信、支持什麼;你的核心價值觀是你的內在羅盤、你的指引燈塔、你個人的GPS,你透過它們過濾生活中所有的需求和誘惑,確定它們帶領你走向你想要去的目的地。了解自己的核心價值觀,並且進行適當修正,是把生活重新導向你最大願景的最重要步驟之一。


心理學家指出,當我們的行為和舉動不符合自身價值觀時,最容易導致壓力。


定義你的核心價值觀,將有助於使你的生活變得更簡單、更有效率。當你明確知道自己的核心價值觀時,做決策就會變得更容易。

《小調整的大影響》

人類是慣性生物。亞里斯多德寫道:「重複的行為造就了我們。」《韋氏字典》(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對習慣的定義是:「一種後天養成的行為模式,已經變得幾乎或完全不由自主。」


一個表面上看起來不大要緊的壞習慣,最後可能導致你遠遠偏離目標方向和你熱切想要的生活。


如果你以為只要意志力,就能夠改變習慣,那就好比以為只要用大餐巾蓋住野餐籃,大灰熊就不會來吃了。壞習慣是頭聰明的大灰熊,你需要更厲害的東西。


當你難以努力達成目標時,你往往會認為,那是因為你缺乏足夠的意志力,我並不認同。光是選擇追求成功,這還不夠。


如何使你堅持你必須做的那些有益的新選擇?如何避免你一不小心就回到壞習慣?這次和之前失敗的那幾次,將有什麼不同?我們必須正視一件事,那就是一旦你稍微感覺到不適意,很可能就會回到讓你感覺自在的舊習慣。


你以前可能試過要靠意志力,但是行不通。


忘了意志力,改用動機。你的選擇必須跟你的渴望和夢想有關,這樣你的選擇才有意義。最明智、最有激勵效果的選擇,是那些切合你的目的、你的核心自我,以及你的最高價值觀的選擇。你必須知道自己想要某樣東西,也必須知道你「為什麼」想要這樣東西,否則很容易就會放棄。


所以,你最大的驅動力是什麼?知道你的動機是什麼,這點非常重要。激勵你的這些動機,將會點燃你的熱情,它們是你熱忱的源頭,是你堅持下去的動力。


動機能夠支撐你度過疲憊、單調、乏味和辛勞,你的「為什麼」必須夠強,否則所有的「如何」將無意義。渴望和動機如果不夠明確、強大,你將會放棄任何可能改善人生的新途徑。如果你的承諾不夠堅定,最後就會像許多人那樣,每年新年都下定決心要做某件事,但很快就放棄,


純粹物質的東西,並無法激發你全心全意的鬥志,那種熱情必須來自更深層的地方。

《自動駕駛汽車還要多久才能普及?》

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為車輛定義了6個自動等級。


0級:人類駕駛員執行全部的駕駛任務。


1級:車輛能夠偶爾通過控制方向盤或車速來對人類駕駛員提供支持,但不能同時進行。


2級:在某些情境下(通常是在高速公路上),車輛可以同時控制方向盤和車速。人類駕駛員必須時刻保持高度注意力,監控駕駛環境,並完成駕駛所需的其他行為,如變換車道、駛離高速公路、遇到紅綠燈時停車、為警車讓行等。


3級:在某些特定情境下車輛可以執行所有的駕駛行為,但是人類駕駛員必須隨時保持注意力,並隨時準備在必要時收回駕駛控制權。


4級:在特定情境下,車輛能夠完成所有的駕駛行為,人類不需要投入注意力。


5級:車輛可以在任何情境下完成所有駕駛行為。人類只是乘客,並且完全不需要參與駕駛。


有一些試驗車輛可以在相當寬泛的情境下實現完全自動駕駛,但是它們仍然需要一個隨時待命、收到通知就能立刻接管車輛的人類“安全駕駛員”。主要的障礙是那些長尾效應(邊緣案例),即車輛沒有接受過訓練的情境,通常,它們單獨發生的可能性很小,但當自動駕駛車輛被普及時,整體來看,這些情況就會頻繁發生。正如我所描述的,人類駕駛員會使用常識來處理這些事件,即通過將新遇到的情境與已瞭解的情境進行類比的方式來理解、預測並處理新的情境。車輛的完全自主也需要的那種核心直覺知識,包括:直覺物理學、直覺生物學,特別是直覺心理學。


由於未來的自動駕駛汽車將完全受軟件控制,它們更可能受到駭客的惡意攻擊。


一句值得記住的格言是:對於一項複雜的技術項目,完成其前90%的工作往往只需要花費10%的時間,而完成最後10%則需要花費90%的時間。

要實現完全自動駕駛,本質上需要通用人工智慧,而這幾乎不可能很快實現。


對於這一困境最可能的解決方法是改變對完全自主的定義,可以將其改爲:僅允許自動駕駛車輛在建造了確保車輛安全的基礎設施的特定區域內行駛。我們通常將這一解決方案稱爲“地理圍欄”(geo-fencing)。福特汽車公司前自動駕駛車輛總工程師傑基·迪馬科(Jackie DiMarco)是這樣解釋地理圍欄的:


當我們談論4級自動駕駛時,我們指的是在一個地理圍欄內的完全自動駕駛,在該區域內我們有一個定義過的高清地圖。

《血清素Serotonin》

全稱血清張力素,又稱5-羥色胺和血清胺,簡稱為5-HT。為單胺型神經傳導物質,在中樞神經元及動物(包含人類)消化道之腸嗜鉻細胞中合成。5-羥色胺主要存在於動物(包括人類)的胃腸道、血小板和中樞神經系統中它被普遍認為是幸福和快樂感覺的貢獻者


血清素是一種抑制性神經傳導物質,最早於血清中發現,廣泛存在於哺乳動物組織中,在大腦皮層質及神經突觸內含量很高。在外周組織,血清素是一種強血管收縮劑和平滑肌收縮刺激劑。血清素還能增強記憶力,並能保護神經元免受「興奮神經毒素」的損害。如麩胺酸即對受損的神經細胞有很大的毒性,因此充足的血清素能在老化過程中防止腦損害發生。


血清素主要掌握情緒和睡眠等機制,此外學習、記憶、體溫調節、飢餓感和性衝動也與血清素有關。當腦內血清素足夠時,人的情緒較穩定且更容易放鬆,甚至能產生幸福快樂的感覺。血清素是「自律神經」中,調控情緒的「神經傳導物」。透過腦部檢測儀器發現:當運動過後、飽餐一頓、感到開心時,大腦中的血清素含量會明顯增加。根據臨床數據顯示:憂鬱症患者比起健康的人,大腦中較缺乏血清素。血清素缺乏、神經傳導物低落時,會導致自律神經失調,造成過度憂鬱、悲傷、焦慮、興奮等反應。


血清素是一種調節情緒的神經傳遞物質,影響著人們的情緒穩定和幸福感受。血清素的作用可以調節大腦中的情緒平衡,有助於減輕焦慮、抑鬱和情緒波動。低血清素水平與抑鬱症等心理健康問題有關,而增加血清素水平可以改善情緒狀態,促進幸福感。

《人生是條自己陪自己走的路》

有時候,一個人被看到的是他的閒情逸致,沒被看到的是背後那些千辛萬苦。


有時候,一個人被傳開的是他說的一句話,沒被傳到的是那句話的前因後果。


有時候,一個人被習慣的是他的樂觀開朗,沒被發現的是吞下多少的淚水。


很多時候,別人不會在乎你經歷了什麼,只在乎你的結果是什麼,有些人還等著你摔倒而失去什麼;因此,你一定要給自己最大的支持。


人生是條自己陪自己走的路,遇到困難可以放慢腳步,但不要因為別人的懷疑而放棄自己。

《心中的那座山3》

每個人的人生,都存在一座山。那座山可以保護自己,但也等著我們去征服。


如同爬山的過程,起初會排斥,過程會勞累,結果卻很舒暢。從自我破壞到自我重生,也應該是這樣的一個過程。


人會排斥克服擋住自己的那座山,因為那座山正是熟悉的自己,是過去的你,陪伴自己度過很多時刻。


然而,如果那座山的存在已經讓你開始否定自己,就真的是該跨越它的時候。

《心中的那座山2》

你相信生活是什麼樣貌,就會把生活變成那個樣貌。


其實,在現今想用自己擅長的步調過生活,面對工作還有人生難題,實在是越來越難。


要應付的事情很多,情緒也變得複雜許多。


然而,凡是低谷的前方,都存在一個上坡路,等著自己去登頂。


自我破壞,從字面上來解讀是在「破壞」自我現況,但從中文的角度來看,也可以想像成破壞「不想要」的現況。


有所破壞,有所新生;破壞跟新生是無法分開的事。


有所壞事,有所好事;壞事跟好事也是無法分開的事。

《心中的那座山1》

自找麻煩不是什麼好主意,但如今我們卻經常自找麻煩。


煩惱別人怎麼看自己,擔憂那些還沒發生的事,或是在事情開始之前就先往壞的方面去想。


這種自找麻煩,其實呼應一種心理學中的症狀——自我破壞。


自我破壞會衍生許多問題:失去動力生活、心中充滿負面情緒、拖延重要的事情。這些都是屬於會拖住人生發展的原因。


你可以這樣想:自我破壞就存在於我們「想要的生活」跟「現在的生活」之間。


它是一個隔閡,是一個阻礙你更進一步的原因。它是一座山,一座阻擋你的山,也是一座你需要征服的山。


因為那座山,就是我們自己。

《成為生活的攝影大師》

(1) 勤移動


顧名思義,就是多移動你的相機機位,嘗試用不同的視角看問題。在焦慮、緊張的時候,不妨假設自己是一個局外人,用第三視角來觀察自己,你會發現自己的很多擔心其實是多餘的,因為別人並不是那麼在乎你。這種多視角觀察的能力其實就體現了元認知能力。有了元認知,我們更容易在自我觀察上保持覺知,進而在語言表達上也體現出高情商的特質。


(2) 善學習


有些時候我們之所以看不到一些角度,是因為自身學識不夠,不知道有那個視角存在,所以要多學習,借助高人的視角來觀察世界。


(3) 要開放


更準確地說是保持客觀、不臆斷。很多人情緒不好,是因為他們把自己做的假設當成了事實,在不確定對方真實想法的情況下,直接把情緒發洩了出來。


(4) 尋幫助


出現特殊情況時,注意力會被巨大的危險所俘獲,心智頻寬降低,容易陷入單一視角,而此時,提供有效的外部視角,説明他們更好地處置特殊情況。要學會主動尋求外部幫助,借助他人的多維視角來克服自己單一視角的局限。


(5) 多運動


適當的有氧運動會提升我們體內多巴胺的水準,而多巴胺對於創造力和多角度思考能力來說都很重要。鍛煉不僅能幫我們從負面情緒中快速走出來,也會引導大腦從新的角度看待事物,或者從不同角度觀察問題,所以,越是心情不好的時候就越要多運動,越是想不通的時候越要多運動。


(6) 常反思。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